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文化遗产.docx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遗产——2024年1月各地高三联考作文金题及导写

金题展示:

(安徽、贵州)9省联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学校校刊准备开设“文化遗产”主题专栏并向同学们征稿,具体方向包括以下三种。

1.向读者介绍一项文化遗产。注意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应注重其人文内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出。

2.陈述某一项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在此基础上,谈一谈对它的保护与传承。

3.通过讲述你与某种文化遗产的故事,来展示这项文化遗产的魅力。

请选定一个方向完成文章写作。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分析】

本作文题是设置了真实情境的任务驱动型题目,为校刊“文化遗产”主题专栏投稿,“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段文字为考生界定了“文化遗产”的概念,因此考生只需要从中选择一个方面即可。

本题目非常突出地体现了新高考考教衔接的特征,必修上册就有《家乡文化调查》的语文活动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中就有类似的题目设计,如果吃透教材,可以说这道作文题没有难度。

同时作为创新,本题目不仅设置了鲜明的任务导向,而且在文体上也做了既开放又限制的规定。

第一个选项明显是以说明为主的文章,高中教材中《中国建筑的特征》是逻辑性非常清晰的说明文,而初中教材中《中国石拱桥》则是在说明中渗透浓厚文化气息和爱国情怀的典型。题目非常明白地要求考生“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应注重其人文内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出”。这正是需要考生在运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时结合记叙、议论、描写和抒情等其它表达方式。

第二个选项则是明显突出了记叙的表达方式,注意在叙述的同时,不要忘了保护措施的建议,而提建议则是有了议论的色彩,所以也体现了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考查。

第三个选项则是要求叙写“你与某种文化遗产的故事,来展示这项文化遗产的魅力”。讲故事明显是记叙文的长处,展现魅力则必然用到描写和抒情,初中教材中《安塞腰鼓》等课文都是这方面的佳作,汲取其中的写作技巧可以很好地完成本题目。

此题倾向于实用类文本写作,具有老高考的风格特征。相比上列三题,这道题的“思辨性”可以说是最弱的,甚至很难将其纳入议论文范畴,倒有一种中小学生习作的味道(太嫩)。从公平性角度考虑,如果这位学生并不清楚有哪些“文化遗产”(比如一些理科生),他就无从下笔。作文题,归根到底还是要人人都有话可说;如果纯粹考查文化常识,这不仅有损考试的公平性,更有损“语文”的招牌。当然,笔者能理解这道题意在模仿2023年新高考一卷“好故事”,学生也可以沿用“好故事”的思辨技巧,但是多多少少会被“文化遗产”中的专有名词受限。如果有选考历史并学习过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的同学可能会占有一定优势。

范文欣赏:

中华茶韵,遗产润于心间

遥望千年文化长河,中国茶文化如一枚涓涓涧水的玉璧,在时间的雕刻下闪烁着千年的芬芳。细品这博大精深的文化宝藏,方能领略中华传统之美。

纵观历史之川流,茶的发现早已刻在《神农本草经》的古籍之中,如初春的芽叶轻轻绽放。岁月的雕琢,茶文化从“茶解寒温饮”的民间习惯演变成博大精深的文化。茶的起源,是对大自然深邃感悟的注脚,更是中国人对生活、人际的深刻领悟。

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行,茶文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制茶工艺、茶道和茶礼等方面的文化体系。名茶如碧螺春、龙井等,犹如一幅幅文化画卷,把岁月的美好镌刻在中华茶文化的史书上。然而,现代社会的浩荡浪潮,也给这一传统文化带来了考验。

千百年来,茶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体的共同守望。政府通过法规的制定,如对茶产地和传统制茶技艺的保护,犹如文化的园丁,守护着这片千年文化的花园。社会组织通过茶文化活动、博物馆的建设,为这份文化的传播撰写了华章。而个人的努力更是茶文化传承的生命之泉,唯有众志成城,才能使茶文化的音符继续在时代的大舞台上奏响。

诗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秋夕》中的咏茶佳句,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勾勒出茶的风韵。又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的句子,表达了品茶的雅致。

柴静说:“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在科技蓬勃发展、时局风云激荡的当今时代,如何让文化更好地延续,让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以合适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这是每一个人需要回答的问题

文档评论(0)

知识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知识、分享快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