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其影响因素.doc

377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其影响因素.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77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其影响因素

目录

TOC\o1-9\h\z\u目录 1

正文 1

文1:377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其影响因素 1

1.资料与方法 2

1.1一般资料 2

1.2方法 2

1.3统计学方法 2

2.结果 3

2.1一般情况 3

2.2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3

3.讨论 3

文2:生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营销启示 4

一、引言 4

二、影响生态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 5

(一)人口统计因素 5

(二)心理因素 5

1.消费者感知效力 5

2.利他主义(Altruism) 6

三、对企业的营销启示 6

1.重视对低碳生活方式和生态环保型产品的宣传是当前实 6

2.应当抓住旗帜消费者 7

原创性声明(模板) 7

正文

377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其影响因素

文1:377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其影响因素

中成药是我国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我国的医学发展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传统中药制剂的不断发展,中成药新品种以及新剂型也明显增多,在临床上使用幅度也比较大。但是,患者用药后由于使用不当或者使用错误药物剂型等造成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因此,临床上加强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1]。为了探讨医院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提供依据。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某医院搜集的377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某医院搜集的377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资料报告进行分析,实验中男197例,女180例,年龄为(1.6~78.9)岁,平均年龄为(55.7±3.1)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1.1-15.9)天,平均病程为(4.2±1.1)天。入选患者均采用中成药治疗,且均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对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有知情权,患者年龄、病程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药物品种、药物剂型、临床表现以及同一批次药物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其影响因素[2]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均数±方差)表示,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研究中,共收到377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129例由注射剂引起,占中成药不良反应的34.2%;248例由口服制剂引起,占65.8%

2.2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377例患者中男197例,女180例,男性略高于女性。患者年龄在(1.6~78.9)岁,158例年龄段在(21-30)岁,占41.9%、89例年龄段(51-60)岁,占23.6%,64例年龄段在(61-70)岁,占17.0%,见表1。

3.讨论

中成药是临床上常见的药物,这种药物近年来使用率相对比较高,且效果理想。但是,随着患者中成药物使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本次研究中,共收到377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129例由注射剂引起,占中成药不良反应的34.2%;248例由口服制剂引起,占65.8%,这个结果和相关成果相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一方面可能由于患者年龄较大,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较高,中成药使用频率比较高;另一方面,患者用药后与各个器官,尤其是肝脏、肾脏功能衰退,影响药物代谢和代谢关系密切[3]。同时,部分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治疗时需要联合用药,药物的联合使用会增加不了反应发生率。因此,患者用药时应该加强药物不良反应预防工作,充分考虑患者生理机能和药物相互作用,加强患者治疗监测。本次研究中,203例皮肤及附件发生不良反应,占53.8%,110例过敏性休克、发热,占29.2%,53例头晕头晕、抽搐,占14.1%,9例恶心、呕吐,占2.4%,2例尿道疼痛,小便不畅,占0.53%,由此看出:患者采用中成药时应该善于患者不适主诉,密切观察患者身体变化,避免患者由于病情加重而掩饰药物不良反应,且患者发生其他药物不良反应时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措施,避免耽误治疗[4]。本次研究中,6例注射用七叶皂苷钠同批次出现;3例参麦注射液同批次出现;4例舒血宁注射液同批次出现;2例生脉注射液同批次出现,2例注射用炎琥宁同批次使用。同时,患者采用中成药物时还应该注意药物禁忌症、适用人群等。

综上所述,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且影响因素角度,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加强不良反应监测、报告,降低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率。

文2:生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

文档评论(0)

szbalala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深圳市巴啦啦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FCP2R7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