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舍近求远”还是“就地取材”?——例谈统编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中历史地图的运用 论文.docx

是“舍近求远”还是“就地取材”?——例谈统编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中历史地图的运用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是“舍近求远”还是“就地取材”?

——例谈统编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中历史地图的运用

摘要:通过对听课实例的深入解读,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程新教材教学过程中,一线老师是如何使用新教材中已有素材的,本文拟以历史地图在新教材教学中运用为切入口,尝试探讨在使用既有素材时到底是“舍近求远”好?还是“就地取材”好?如何辩证看待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双新”背景下提升历史地图教学效果的思考,以期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统编高中历史教材,课堂教学,历史地图,选择,思考

引言:近日在观摩市级教育名师工作室一位青年教师的课例展示时,激发笔者对如何在统编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中合理使用教材中已有的历史地图进行了深入思考。到底是舍近求远便于授课教师的发挥,还是就地取材更能体现教材的编写本意呢?下面兹以此前听课过程中的部分实例为对象,例谈统编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中如何合理使用历史地图问题,以期引发同仁们的思考和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学有所裨益。

一、听课实例的分享与分析

实例1:一位青年教师在教授《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两次鸦片战争”一课时,针对战争爆发的必然性问题,先利用时间轴、大事年表进行铺陈,然后呈现表格,师生互动完成表格内容。

这样的设计固然能体现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能有效的解决教学中的相关问题。但是当我们冷静的思考,便能发现教材P91页中一幅“1840年前的中国和世界形势图”赫然放在那里。不禁让我们反思编者当初利用这幅地图的用意何在?到底是本节课授课教师此环节问题处理的设计好,还是使用这幅形势图更好呢?基于对教材的研究,我们发现编者将这幅图放在那里就是为了呈现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危机即将到来的时代背景。所以运用这幅图不应该是教师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而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读图识图,指导学生从图片名称、图例看起,然后整体把握图片信息,深挖图片背后所蕴涵的信息量,再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可做适当点拨。就此图而言,学生通过读图可以很明显的看到粉色所代表的部分是独立国家及地区,上面标记着“中国(清)”,知道此时的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主权独立国家,而纵观整个当时的世界地图特别是中国周边国家的状况却是绝大多数国家都已成为某某国的殖民地,此时的中国正被来势汹汹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外部(除东部、东南部海上之外)包围,危机正悄然而至。同时结合“1840年”这个具有关键性意义的年份,依据史实学生便可以很容易的判断出此时的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综合国力大增,基于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本性,下一步它们必定将矛头指向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中国,综上学生得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且学生自己读图识图更利于培养他们的时空观念素养,而且在此环节核心素养培养的更显智慧、润物无声。

实例2:一位中年教师在市级公开课课例展示时,执教课题是《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辛亥革命”,他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缔造共和开纪元——陈辛亥革命之始末”,教师设问:“辛亥革命为何会被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通过播放电影《建党伟业》中的视频片段,然后得出结论并用课件展示:“清政府:主动退让,顾全大局”,“孙中山:襟怀坦荡,大公无私”,“袁世凯:勇于担当,顺势而为”。

撇开用影视资料直接作为史料使用的严谨性、科学性不谈,其间他对三方的评价观点,笔者亦不敢苟同,原因这里暂不做展开。

但如果我们回观教材P110页中的“辛亥革命形势图”,我们是否会得到某种有益的启示呢?此环节的处理我们可以利用本页教材中的“学习聚焦”:“武昌起义成功,中华民国建立,但革命果实最终落入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手中。”设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呈现该页“辛亥革命形势图”,引导学生读图识图,由图例可知橙色部分表示的是“南北和谈时革命军政府控制的地区”,配合插上的红色三角旗,可见当时革命军政府控制的地区相对于清政府而言占有绝对优势,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但从结局来看,革命军政府表面上看是一手好牌,怎么会打的稀巴烂呢?(现实形势与结果的巨大反差,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认知冲击,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欲望)设问:请同学们思考其背后的原因有哪些呢?然后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合作探究、讨论、归纳总结,分别从袁世凯、革命派、列强、立宪派和旧官僚等方面探究原因并进行陈述,便可将问题相对完美的解决了。由此可见,以教材中的地图为切入口,适时引导学生读图识图,激发学生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张力,既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又有助于学科能力的提升,所以在这里就地取材用好教材地图不失为一种明智且有效的举措,反倒不必大费周章、舍近求远找素材,为创新而创新。

二、如何看待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就教材编写而言,它肯定是凝聚了众多学科专家和课程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