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你将何去何从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师

——你将何去何从

(摘要:近一段时间教育成为热门话题,教师成为其中的中心,经受政策、制度、工作和舆论等压力。今后老师该怎么工作,从一个普通老师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最近教育又成为热门话题,享受着极高的关注度。事实上,最近10多年教育的热度从未消减过。人们对教育的不信任正在自媒体和网络的大手的推动下不断放大。我与身边的同事每每闲聊时都难以避免教师生存的尴尬话题。教育内卷,社会上补课盛行的锅被强行扣在了教师头上。“教育质量差”“课上不讲,补课班讲”等等全都压在了教师的肩头。“内卷”的本质是什么?内行人都知道。即便教师人人都是名师水平,没有任课在职教师校外补课,内卷一定依然无法避免。

中小学根本无法改变内卷问题。但社会已经走到了这一步,教师们已经不能安安心心的教学了,能摆脱行政的众多掣肘潜心工作的环境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老师将何去何从?以后我的工作要怎么开展?

教育的根本是人的发展。每个孩子的不同使得不同时期,不同孩子的发展水平有着很大的差异。课堂教学的基本面就是一刀切的模式。虽然我们也会注意孩子的不同差异,但教材是统一的,教学时间是一样的,评价方式是考试。无论你多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最后都不免陷入“分数陷阱”(这一概念是《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的)。一旦陷入其中教师的教学目的就从“人的发展”变成了“分数提高”上来。一旦陷入分数陷阱学生将在陷阱中难以自拔,即便从一次陷阱中脱身,也会再有其他分数陷阱。后进生几乎注定难以在学习上有所成就。作为老师是痛苦的,你看着孩子坠入“分数陷阱”,也无能为力,因为自己也在其中。

我,我们该怎么办?

我不是教育专家,也不是教育系统的领导,本不想思考如此复杂的问题。可如今教师在教育体系、政府、社会和家庭,以及自身的压迫下,已经呼吸困难了。

我只想通过梳理自己的思想,找出自身教育教学的理想之路在哪里?也好为自己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照亮前方的路途。好让他们重新燃起学习的希望和热情。

以下是我对政策的理解和自己的想法,如果有错,希望读这篇文章的朋友们包涵。

去年教育部下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虽然我没有看到原文,但也感到了这是针对“教育内卷”的一个措施。就是通过评价改革,减少分数因素造成的“分数陷阱”对教育的影响。从而提升学生和社会家庭对教育的信心。今年上半年的“五项管理”和如今的“双减”两节组合拳通过对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教育机构的加强管理,来配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试图扭转“内卷”问题。从长远看,国家对每个学习层次的孩子都有着安排。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分成两条路:一是上大学成为更高级人才;二是上职高成为社会的砥柱。其实对普通人来说,这两条路都是可以接受的。

矛盾在哪?职高的质量和出路。表现在小学可能就是对我们老师的不信任了。

还是那个问题,我是老师,我该怎么办?我能做什么?

工作——认真工作——更认真的工作;提升——进一步提升——不断提升;研究——实践——深入研究——继续实践。从我从事数学教学开始就遵循着上面3个思路开展工作。在我自身看来,上面的方法能够帮助到我,也帮助到我的学生,使我和孩子们能共同进步。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我理论水平在提升,领导对我的信任在提高,孩子们的成绩也在提高。可后进生问题一直没能取得彻底的解决。我想我需要一些改变。学习,从大师的著作中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雷夫的思维境界“六阶段”理论,让我对今后教育工作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苏霍姆林斯基对后进生的形成原理和转化方法,让我对后进生的发展有了些信心。

今后的教学,我准备:

1.提升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后负担,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到课堂外获取知识和体验。

2.筛选思维训练故事,利用故事情节训练学生思维。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他认为数学学不好主要的原因是孩子的思维没有得到训练。他们不善于思考,或思考的方式不准确才造成学习的落后。我想通过一些训练,来改善后进生的思维习惯。

3.根据“思维境界六阶段”理论来判断班级中孩子的思维境界,让孩子在思想境界上找到方向,能够激发孩子心灵的成长,促使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