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案.docx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理解《论语》中关于“诗”的章句,进而理解儒家的“诗教”传统。

理解孔子对《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评价,从而理解儒家的中庸思想及美学原则,以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孔子对《诗经》“思无邪”的评价,深入理解儒家“温柔敦厚”的美学观。

教学难点:

用分类、联系、整合、例证的方法探究专题“《论语》中的‘诗’”。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一

环节一:理解孔子以《诗》教的相关背景。

学习了《论语》中的“学”,大家知道孔门弟子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吗?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这句话中的“文”指先代典籍。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以四项内容来教导学生:先代典籍、道德行事、忠诚、守信。

那么,先代典籍具体指什么?

周代人是特别重视《诗》的教与学的。《诗》是结合着歌唱、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流行于春秋贵族阶层的,《诗》是外交场合的交流语言,也是道德教化、政治教化,以及提升智慧、培养人格的主要教材。《诗》与礼、乐结合,借助艺术形式的诠释,就成了礼仪教化的理想载体,旨在培养出美善合一的理想人格。“诗教”也因此逐渐成为社会伦理道德和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春秋后期,礼崩乐坏,周代雅乐制度渐废。孔子欲恢复周代礼乐制度,于是删《诗》《书》,定礼乐,晚而赞《易》、修《春秋》,至此,孔门之教得以确立。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罕》)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是这样注释的,“鲁哀公十一年冬(公元前484年),孔子自卫反鲁。是时周礼在鲁,然诗乐亦颇残阙失次。孔子周流四方,参互考订,以知其说。晚知道终不行,故归而正之。”朱熹的注释有两个知识点需要了解,其一是诗乐在鲁国有留存,但是有缺失,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参互考订,找到了很多补阙内容;其二是孔子到晚年发现自己的治国理念难以推行,最后回到鲁国,开始了自已教化民众,修订诗乐的工作。

“乐正”,根据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的注释,“乐正”有两种解释,“一是正其乐章,一是正其乐音。两义可兼采”,所谓正其乐章,意思就是规范了不同乐章的用处,如“如《鹿鸣》奏于乡饮酒、乡射、燕礼。《清庙》奏于祀文王、大尝禘dì、天子养老、两君相见之类”。而正其乐音的意思则是对于音律存在错乱之处进行修正。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乐才得到整理,雅乐和颂乐各自安排到了合适的位置。”

孔门言教,首倡《诗》教。《论语》一书中“诗”的概念共出现了14次,其中大部分是特指周代诗歌的选本《诗经》的。故宋人叶适云:“自文字以来,诗最先立教。”(叶适《黄文叔诗说序》)近人马一浮《诗教绪论》亦曰:“六艺之教,莫先于《诗》。”

时间

教学环节二

环节二:以诗为教,理解“兴观群怨”的内涵。。

孔子为什么以《诗》作为儒家文化教育的逻辑起点呢?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注释】①兴:本义为“起”,这里是奋起、鼓舞之意。《诗》本性情之作,吟咏之间,易于感动人、影响人,所以能鼓舞人好善恶恶的情操。②立:自立。礼以恭敬逊让为本,所以学礼可使行为合宜,卓然立身于世。③成:养成、完成。乐之声律和谐,歌舞怡人,使人变化气质,所以能养成美好的人格。

【译文】孔子说:“鼓舞善心,激发道德意识在于学《诗》;端正行为,使人卓然自立就要学礼;陶冶人的性情,养成完美人格在于学乐。”

【教师解说】

《诗》、礼、乐都有助于我们道德修养的提升。礼以恭敬逊让为本,所以学礼可使行为合宜,卓然立身于世。乐之声律和谐,歌舞怡人,使人变化气质,所以能养成美好的人格。

《诗》因为是从人情、人性出发,所以能让读者在吟咏的时候受到感发,激起向善求美的意念,从而让人情、人性纯正。因此,孔子强调“兴于《诗》”。以《诗》为逻辑起点,可以完成个人道德的整体提升,并达到成人成德之目标。

【重点章句】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习《诗》呢?读《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近可用于事奉父母,远可用于事奉君主。而且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教师解说】

兴:孔安国注为“引譬连类”,指的是通过某一个别的、形象的譬喻,使人们通过联想的作用,领会到同这一譬喻相关的某种带有普遍性的关于社会人生的道理。

朱熹注为“感发志意”,孔子强调艺术诉之于人们的社会性情感,唤起个体向善的自觉,也就是孔子强调艺术对于个体心理的感染作用,把启发高扬个体的社会性情感(“仁”)看作是艺术的本质。“引譬连类”与“感发志意”两者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之中构成了“诗可以兴”的理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658576823bd10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