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一、高二语文寒假作业(3):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docx

2024年高一、高二语文寒假作业(3):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4高一、高二语文寒假作业(三)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

主题:人物传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刬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带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靖郭君辞不得,三日而听。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改)

1.文中斜体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刬A而B类C破D吾E家F苟G可H慊I齐J貌K辨L者M吾N无O辞P为Q之

2.下列对文中标红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在古代主要针对地位高的人士所用,一般是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B.“听则无有”的“听”是听信的意思,与《鸿门宴》中“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的“听”字含义不同。

C.先王,这个词语有两个义项,一指前代君王,二指上古的贤圣之君。在文中意思是前者,指的是齐威王。

D.“且先王之庙在薛”的“庙”是宗庙的意思,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庄宗受而藏之于庙”的“庙”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貌辨虽然有缺点,很多人都不喜欢他,但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救人于危难。

B.齐貌辨面对齐宣王的讥讽,从容不迫,讲述了靖郭君的两件往事,便打动了齐宣王。

C.门客们的不满和离去,孟尝君的劝告,都无法阻止靖郭君对齐貌辨的优待有加。

D.靖郭君审时度势,从薛地回到都城后,一再推辞,直接谢绝了齐宣王请他任国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2)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

5.齐貌辨是怎样成功规劝齐宣王的?请简要分析。

·?【全国卷地区选做】?·

主题:议论说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子醇枢密帅熙河日,西戎欲入寇,先使人觇我虚实。逻者得之,索其衣缘中,获一书,乃是尽记熙河人马刍粮之数,官属皆欲支解以殉。子醇忽判杖背二十,大刺面“蕃贼决讫放归”六字,纵之。是时适有戍兵步骑甚众,刍粮亦富。虏人得谍书,知有备,其谋遂寝。

宝元元年,党项围延安七日,邻于危者数矣。范侍郎雍为帅,忧形于色。有老军校出,自言曰:“某边人,遭围城者数次,其势有近于今日者。虏人不善攻,卒不能拔。今日万万无虞,某可以保任。若有不测,某甘斩首。”范嘉其言壮人心,亦为之小安。事平,此校大蒙赏拔,言知兵善料敌者,首称之。或谓之曰:“汝敢肆妄言,万一言不验,须伏法。”校笑曰:“君未之思也。若城果陷,何暇杀我邪?聊欲安众心耳。”

韩信袭赵,先使万人背水阵,乃建大将旗鼓,出井陉口,与赵人大战;佯败,弃旗鼓走水上。军背水而阵,已是危道;又弃旗鼓而趋之,此必败势也。而信用之者,陈余老将,不以必败之势邀之,不能致也。信自知才过余,乃敢用此耳。向使余小黠于信,信岂得不败?此所谓知彼知己,量敌为计。后之人不量敌势,袭信之迹,决败无疑。汉五年,楚汉决胜于垓下,信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高帝在其后;绛侯、柴武在高帝后。信先合不利;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信复乘之大败楚师此亦拔赵策也。信时威震天下,籍所惮者,独信耳。信以三十万人不利而却,真却也,然后不疑。故信与二将得以乘其隙。信兵虽却,而二将维其左右,高帝军其后,绛侯、柴武又在其后,异乎背水之危,此所以待项籍也。用破赵之迹,则歼矣。此皆信之奇策。观古人者,当求其意,不徒视其迹。班固为《汉书》,乃削此一事。盖固不察所以得籍者,正在此一战耳。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改)

1.文中斜体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

文档评论(0)

173****38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一线资深高中语文教师,十二年教学经验,语文教学组长,研究并擅长高中语文阅读和作文教学。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