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写作之道与青年成长.docxVIP

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写作之道与青年成长.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写作之道与青年成长——2024年1月各地联考作文金题及导写

金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王一彪在一部优秀新闻文集的后记中,用三句话来概括这些文章的写作经验和切身体会:天安门上看问题,努力做到胸怀“国之大者”;田间地头找感觉,努力做到心里装着人民;鉴古学今求突破,努力做到笔端葆有乾坤。

新闻写作的道理,对青年的成长也会有所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能识乾坤大,亦怜草木青

脚下沾泥土,文字有厚度

择高处立,向阔处行

心若有所向往,何惧道阻且长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眼中山河,笔底乾坤

大道存于心,枝叶总关情

青年之志在何方

向阳而生,逐光而行

满分作文:

俯仰瞻顾图日新

仰眺天安门上,俯临南亩西畴,顾瞻古治今功——王一彪三言箴诤,肺腑诚挚,灌顶醍醐,让混沌中踌躇辗转的我们拨云见日,如坐春风,豁然开朗——俯仰瞻顾,本固源清,心明神澈,日新可图。

仰望,家国天下,高屋建瓴。《管子》曰:“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情系家国天下,遍察万民之心,进而集民心所向以为的,挺身以为矢,切准时脉之搏,成民之共愿,除民之共疾,求得自己的人生最高值。秦晋围郑,民将涂炭,烛之武迎着秦兵而去,何等风流潇洒!汉末曹操,见“白骨露于野”,便要收拾分崩离析的天下,这就是以民为心的英雄!所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今之青年,唯有以家国天下为心,才有德高学厚、行稳致远的动力不竭。

俯察,绝知躬行,烝民黎庶。实践是认知的来源,也是衡量认知正确与否的标尺。明刘基言:“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不亲力亲为,就没有最直接的认知,也就不能得出正确结论。毛主席的“调查研究”,周总理的“事必躬亲”,我们都要牢记在心,付诸于行。今天,人民的需要,就是实践的方向;人民的满意,就是检验实践是否成功的标准。虽然我们只是沧海一粟,但也要心系人民去实践,竭力尽智,不忘“一枝一叶总关情”。

瞻顾,典谟训诰,勾与今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五千年丰史,三千年诗章,沉淀下德才智勇,风流倜傥。然而,我们并不是要钻进“故纸堆”,修成“老雕虫”,而是要让简牍卷册为今天焕发出智慧的光彩。今天,陆上丝路不再有张骞的驼队,但仍有我们的善意;今天,海上丝路不再有郑和的帆船,但仍有我们的友谊。历史写满了战与和,而“和”才是全世界共同的愿望。致力于和平与发展,世界需要中国,这就是我们从历史抽象出的时代最强音。

悄然间,岁月已把新时代创新创造的必要条件交到我们手上——责任与方向,方法与支撑。我们没有不接受的理由,因为创新是中华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是我们的血液中流淌着的民族精神。未来,无论我们是哪个领域的一分子,都要以家国之心,人民之愿,实践之行,古今之识,或于理论于制度,或于科技于文艺,去实现创新突破,向世界展现出新一代充满朝气与主动的生命力。

登高需自卑,高台起累土。畅想,可以用彩笔来描绘;实现,却需要智与力的付出。复兴路上的我们,有仰眺,有俯瞰,有顾视,有瞻观——更有一串踏实而清晰的创新足迹,始于此处,朝着太阳的方向……

吾将上下而求索

吴衍树

青年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应“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不是迷茫,而是信念,这不是犹疑,而是勇毅。

何谓“上下”?上下,有社会意义上的“国”与“民”之分,也有时间尺度上的“古”与“今”之分。上下之分别,在于宏观与微观、大局与细节,也在于过往与未来,前人与后人。

新闻写作提倡“上下求索”。《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王一彪在一部优秀新闻文集的后记中,曾提到“天安门上看问题”,即“上”能有庙堂之思,做到“国之大者”;“田间地头找感觉”,即“下”能做到贴近大地,心里装着人民。而在时间之“上下”上,恰如王一彪所言的“鉴古学今”,以求突破,落笔成文,自然葆有乾坤。

这番道理,并不局限于新闻写作之中,而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对于囿于“上下”之分,徘徊于“中间”的青年来说,此话有如晨光之熹微、沧海之明珠。

上求“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下索“捧一颗丹心,献与亿兆生灵”。千年前的“盐铁会议”上,桑弘羊发出了著名的“国富”还是“民强”之问。诚然,有时候,国和家难兼顾,忠与孝两难全。但从底层逻辑上看,没有大国崛起,何谈小民尊严?同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这样的国家又怎能称为“强国”?戚继光“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荡平倭寇,既保护百姓免受屠戮之难,又护得沿海边疆“海波平”。袁隆平研发杂交水稻,“喜看稻菽千重浪”,既守护了百姓的“菜篮子”,又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筑起一道“防护墙”。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大视界,也要心系百姓衣食所安的热心

文档评论(0)

知识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知识、分享快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