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小儿细菌性痢疾
目录contents概述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护理预防与控制
01概述
小儿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发热和全身中毒症状。定义病情轻重不一,轻症可自愈,重症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中毒性脑病等严重后果。特点定义与特点
0102发病机制免疫系统对痢疾杆菌的免疫应答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痢疾杆菌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或手经口摄入后,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引起肠道炎症反应。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季节性流行病要为患者和带菌者,通过粪便污染食物、水源和环境传播。经口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或通过接触患者粪便污染的物品传播。儿童、老年人、身体虚弱者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多发生在夏秋季,与食物和水源污染有关。
02临床表现
症状大便次数增多,呈黏液状或脓血状,严重时可导致脱水。患儿常出现腹部疼痛,表现为哭闹、不安或诉说腹部不适。多数患儿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8℃以上。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呕吐,严重时可导致脱水。腹泻腹痛发热呕吐
医生检查时,可能会发现患儿腹部有压痛。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听诊时,可听到肠鸣音亢进或肠鸣音消失。严重腹泻可能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表现为口唇干燥、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等。030201体征
严重感染可引起中毒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四肢厥冷、意识模糊等。中毒性休克细菌性痢疾可引起脑水肿,表现为头痛、呕吐、嗜睡或烦躁不安等。脑水肿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心脏疾病,如心肌炎、心包炎等。心脏疾病并发症
03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感、排粘液脓血便等症状。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一周内有与细菌性痢疾患者接触史或食用过被污染的食物、水等。实验室检查粪便培养阳性,或粪便镜检发现白细胞、脓细胞和红细胞。
粪便呈果酱样,有腥臭,镜检可发现阿米巴滋养体。阿米巴痢疾多见于使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粪便呈黄绿色水样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和纤维素丝。伪膜性肠炎如霍乱、副霍乱等,表现为剧烈水样腹泻、呕吐、脱水等症状,粪便培养阳性。侵袭性细菌性肠炎鉴别诊断
镜检可发现白细胞、脓细胞和红细胞。粪便常规检查可培养出痢疾杆菌,是确诊的重要依据。粪便培养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常规检查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电解质、肾功能等检查,以评估病情和指导治疗。其他检查实验室检查
04治疗与护理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杀死痢疾杆菌。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头孢菌素、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由于细菌性痢疾可能导致腹泻、呕吐等症状,易引起脱水,因此需要进行补液治疗,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补液治疗对于严重腹泻的患者,可以使用止泻药物,如洛哌丁胺等,以减轻症状。止泻治疗对于发热、腹痛等症状,可以使用解热镇痛药进行对症治疗。解热镇痛药药物治疗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有助于预防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隔离消毒观察病情变化保持皮肤清洁对患儿进行隔离,并对患儿接触过的物品进行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出现高热、惊厥、意识障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预防皮肤感染。一般护理
在急性期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面条等,以减轻肠道负担。清淡易消化食物在恢复期应给予高营养食物,如鱼肉、蛋类等,以促进康复。高营养食物鼓励患儿多饮水,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多饮水避免给患儿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品,以免加重症状。避免刺激性食品饮食调理
05预防与控制
饮食卫生确保食物新鲜、清洁,避免食用不洁、过期或污染的食物。保持个人卫生教育孩子勤洗手,尤其是在上厕所和吃饭前,避免接触污染物。疫苗接种根据当地疫苗接种计划,及时接种相关疫苗以预防细菌性痢疾。预防措施
一旦发现孩子出现细菌性痢疾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治疗,以防止病情恶化。及时诊断和治疗将患者隔离,以防止疾病传播。隔离患者对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并采取预防措施。追踪接触者控制策略
健康教育开展广泛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细菌性痢疾的认识和预防意识。环境卫生改善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改善水源、卫生设施等条件,减少疾病传播风险。加强监测和报告建立健全的疾病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公共卫生措施
THANKS感谢观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