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观视域下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深度学习.docx

大历史观视域下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深度学习.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历史观视域下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深度学习

“大历史观”作为一种研究视野与评价方法,是指将考察对象置于纵深历史长河与广阔空间背景中来审视,结合时代特征以洞察历史真谛。它是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强调以历史的、客观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

统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时间跨度大、新知识多、内容较庞杂,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视野宽广且重分析、比较、总结的“大历史观”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选择性必修一的教学效果。以选择性必修一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为例,就“大历史观”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如何促进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深度学习进行探究。

一、总揽:基于课程标准的内容梳理

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的课程标准为:“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的阶段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本课包含两条主线:一是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的演变这一“明线”;二是制度演变背后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这一“暗线”。基于此,在落实课标要求的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从“宽视野、长时段、大环节”的视角,将本课教学设计分为两部分:立国之基·择吏——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治国之本·治吏——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这样设计既有利于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了解制度产生与流变的继承性、发展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家国情怀。

(一)立国之基·择吏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

一个国家的制度实施和社会治理离不开官员,官员道德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效果。“选官制度,显而易见,就是一个国家或政权为治理国家、处理国家事物而选拔管理的规程,选官制度作为上层建筑,自古以来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并且统治者为了选拔人才不断完善这一制度。”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相关内容,完成表1。

(二)治国之本·治吏

——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

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考核,二是监察。古代对官员的考核和监察不断加强,显示了国家对官员价值观的把控、对官员德行的严格要求,以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巩固中央集权和封建统治。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相关内容,完成表2和表3。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脱离不了特定的时空环境,是不同历史时期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统治者依据需要不断调整的结果。从整体上看,这种调整通过将官员选拔权力收归中央,并建立严密的官员考核与监察制度,以适应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强化的需要,为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客观上也促进了制度本身的进一步发展。

二、聚焦:多维目标下的重点突破

“大历史观”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围绕课程标准,从长时段出发,结合实际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优化重组、重点突破。同时,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一)以比较的观点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美国教育学家查理·保罗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良好判断的基础上,使用恰当的评估标准对事物的价值进行判断和思考。”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会用客观、全面、理性的思维看问题。教师出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吏有五善:一曰中(忠)信敬上,二曰精(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龚(恭)敬多让。五者毕至,必有大赏。

——《睡虎地秦墓竹简》

材料一阐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争霸图强,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是为军功爵制;材料二记载的是:秦朝选任官吏有着严格的德才标准,其中“忠、清、善、恭”是对官员品德的规定,“举事审当”是对官员才能的规定。材料一的内容与教材表述相印证,材料二则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两则材料,可以发现,秦朝统一前后的选官标准发生了变化,由军功变为德才。此时教师可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以此引导学生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多维度分析历史问题。教师还可进一步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史料的来源,借此追问史料的类型有哪些?可信度如何?又如何处理不同类型的史料?

(二)以联系的观点

培养学生联系性思维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繁杂的历史现象,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揭示其内部变化的实质。

两汉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察举制以儒家思想作为官员选拔的指导思想,开了我国历史上儒学取士的先河,确立了依靠乡里舆论评价和考核并重的人才选拔方式,选拔标准为道德、才能。魏晋的选官制度主要是“九品中正制”,地方上的大、小中正官是从本地在

文档评论(0)

gtyzy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