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说“木叶”》教学设计.docxVIP

统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说“木叶”》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起课件专注教学课件制作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说“木叶”》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说“木叶”》是一篇文艺随笔,作者通过“木”与“树”的意象评论美学现象,进行文学审美活动,让学生明确语言的暗示性离不开语境,启发学生去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对文艺赏析和文艺创作的兴趣。学习这篇文章,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把握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结构。

2.了解文艺评论从文学现象入手,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

3.理解“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不同意味,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4.提升鉴赏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培养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培养诗歌的趣味,提高赏析诗歌的水平。

教学难点

理解“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不同意味,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情境导入

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

朱光潜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一、诗人风骨,学者风范

林庚,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北大中文系教授。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作者评价: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葛晓音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初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方法提示:抓住关键句。

第1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2.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指出“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说明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二部分(4-6):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7):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金。

三、一字之差,巧析不同

作者说:“‘木叶’之于‘树叶’,不过只是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试用表格的形式来分析“木(叶)”与“树(叶)”。

1、品读吴均的“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曹植的“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思考诗句中“高木”与“高树”所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

高木:叶子越来越少,“落木千山”的空阔。

高树: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越绵密,感情越饱满。

2、“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为什么“木”会有这个特征呢?

3、“木”的另一个艺术特征:

4、品味探讨诗句“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落叶”与“木叶”的不同意味。

方法提示:

“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