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docxVIP

《赤壁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题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执教者

本节课程旨在遵循由“教”向“学”转变的教育教学趋势,践行“以学生为本”的学本课堂核心理念,以构建师生共同学习的学习型课堂。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情、景、理交融的鉴赏能力,深入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境界,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1、把握段落内容、文章逻辑;

2、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分析文章蕴含的哲理,理解、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境界。

1、文章哲理;

2、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准备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资源

教材、多媒体、相关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环节一

导入新课

(1分钟)

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梳理了文章基础文言知识内容,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本篇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境界。

环节二

任务分配及讨论

(7分钟)

问题一(第5组):结合文章第三段分析客之悲

①客因何而悲?

②客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又是如何看待水和月的?

问题二(第3组):结合第四段,分析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①如何理解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②如何理解从不变的角度看,“物与我皆无无尽也”?

③作者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又是如何看待水和月的?

问题三(第1组):在以上观点基础之上,分析:

①作者内心与现实的矛盾;

②接下来作者做出了怎样的人生取舍?

问题四(第2组):

文章景、情、理的交融是如何体现的?

环节三:

合作探究

(25分钟)

在探讨文章主要哲理钱,先概括前两段的主要内容。

问题一: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内容。(自由回答)

学生回答:第一段写作者及宾客游玩赤壁的情景,喝酒谈天,心旷神怡,如临仙境。

过渡:回答的比较准确。

点拨:文章第一段描写了苏子与客泛舟江上、迎风赏月、欢饮畅谈,飘然独立,心旷神怡,如登仙境。塑造了一种飘逸脱俗、超然物外的意境,为下文阐释深刻哲理作铺垫。

问题二:概括文章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自由回答)

学生回答:这一段主要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作者在唱到“美人”意象时,想到自己的理想和被贬谪的现状,由乐转悲。二是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来描写箫声之悲。

过渡:思路清晰、声音洪亮。

点拨:作者非常开心,开始唱歌,唱到“美人”二字时,想到美人代表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更想到自己的政治理想,结合现实被贬谪的境遇,悲由心生,由乐转悲。

作者运用比喻、夸张、想象,正侧面描写来写呜咽的箫声,将无形悲凉描写的非常具体。

问题三(第5组):结合文章第三段分析客之悲

①客因何而悲?

②客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又是如何看待水和月的?

学生回答:在第三段中,客人因眼前赤壁之景,想到了曹操一世英雄,曾怀有雄心壮志,并且建立了一番功业,但仍兵败赤壁,最终化为乌有,所以悲叹。客人看待自己是渺小、短暂、平庸的,看待江水和月亮是无穷的,心生羡慕。

过渡:思路正确,分析透彻。

点拨:

见赤壁之景联想到曹操曾壮志凌云,建功立业,但一世英雄最如过眼烟云,化为乌有。反映了作者此刻思考人生意义时,感到人生无常、没有意义的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

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上,作者看待人生自然是消极的,因此看到自己生命的渺小、短暂、平庸,并且把自己与宇宙割裂开来,羡慕江水与明月的永恒。

问题四:结合第四段,分析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①如何理解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②如何理解从不变的角度看,“物与我皆无无尽也”?

③作者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又是如何看待水和月的?

学生回答:

①作者是站在自然循环的角度来看待水的,水不断循环,所以不曾消逝。

②作者指的是人生的精神、思想是永恒的。

③作者看自己、水、月都是永恒的。

学生2补充:

人的永恒还指人类生生不息的血脉流传。作者从变与不变两个角度全面地来看待水和月的永恒。

过渡:思考深入,回答准确。

点拨:

①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这里苏轼却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结合李白的两句诗“前水非后水,古今相续流。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游。”我们可以理解,滚滚长江东逝水,但是长江是永远都在的,自然是永恒的。

②人生的永恒除了精神、血脉,还有一个原因,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是永恒的,人自然是永恒的。

③客人将自己与宇宙万物割裂开来,而作者将自己与万物放在一起来看,并且从变与不变两个角度,辩证地看待自然万物,思想更加开阔、胸襟更加豁达。

问题五:在以上观点基础之上,分析:

①作者内心与现实的矛盾;

②接下来作者做出了怎样的人生取舍?

学生回答:

①作者唱到“美人”,由乐转悲,并且想到曹操,表现出他仍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但是遭遇政治贬谪,心有不甘,内心充满矛盾。

②作者

文档评论(0)

132****86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6010126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