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技术课件消化管.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和消化腺。消化管:口腔至肛门的连续性管道。消化腺:包括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大唾液腺、胰腺、肝)。主要功能:消化吸收排泄一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消化管壁一般分为4层,自内向外依次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外膜(一)黏膜(mucosa)黏膜层各部结构差异大,为功能最重要部分。1.上皮:两端为复层扁平上皮,其余为单层柱状上皮。2.固有层: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胃肠内有腺体。3.黏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二)黏膜下层(submucosa)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富含较大的血管及淋巴管,还可见腺体及神经丛。皱襞:黏膜和黏膜下层向管腔突出形成的结构。(三)肌层(muscularis)口腔、咽、食管上部、肛门处的肌层为骨骼肌。其余部分的肌层为平滑肌。肌层一般为内环、外纵两层,内层增厚形成括约肌。肌间神经丛:可调节肌层的收缩。(四)外膜(adventitia)纤维膜:CT浆膜:CT+间皮三食管(esophagus)各层结构特点:黏膜:上皮:固有层:黏膜肌层:三胃(stomach)胃是消化管的膨大部分。分为贲门、胃底、胃体及幽门四部分。功能:暂储食物,初步消化,下排食糜,部分吸收。(一)黏膜:(二)黏膜下层:(三)肌层:(四)外膜:(一)黏膜1.上皮:表面黏液细胞2.固有层:有大量管状胃腺,按存在部位及结构分为为: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EM:表面有微绒毛基部胞质内含大量粗面内质网核上方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酶原颗粒呈圆形或卵圆形。功能:分泌胃蛋白酶原。婴儿主细胞还分泌凝乳酶干细胞(stemcell):增殖分化为表面黏液细胞和胃底腺细胞。3.黏膜肌层: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胃黏膜的自我保护机制:黏液-碳酸氢盐屏障(mucous-HCO3-barrier)(1)黏液层:不可溶性黏液凝胶---隔离上皮与胃蛋白酶---减慢H+向黏膜扩散(2)表面黏液细胞→HCO3-→中和H+→H2CO3碳酸酐酶CO2+H2O胃上皮细胞快速更新、迁移(二)黏膜下层:结缔组织(三)肌层:很厚的平滑肌(内斜中环外纵)(四)外膜:浆膜四小肠(smallintestine)(一)黏膜环形皱襞:肠绒毛:环形皱襞和绒毛使小肠表面积扩大了20-30。1.上皮: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少量内分泌细胞小肠腺:由小肠上皮向固有层凹陷形成,直接开口于肠腔。构成肠腺的细胞还有潘氏细胞和干细胞。吸收细胞(absorptivecell):细胞游离面有大量微绒毛,使游离面面积扩大约30倍。微绒毛和细胞衣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杯状细胞(gobletcell)散在于吸收细胞之间,内含大量黏原颗粒,分泌黏液。潘氏细胞(Panethcell):位于肠腺基部,锥体形,核卵圆形位于基部。基部胞质嗜碱性。明显特征是顶部胞质含粗大嗜酸性分泌颗粒具有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2.固有层:富含血管,淋巴管。有大量小肠腺和细胞浸润,还有淋巴小结或集合淋巴小结。肠绒毛固有层有1-2条起始于盲端的纵行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运送吸收的脂肪微粒。3.黏膜肌层:为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二)黏膜下层:富含血管,淋巴管,神经丛。(三)肌层:内环外纵平滑肌。(四)外膜:仅十二指肠后壁为纤维膜,余为浆膜。五大肠(largeintestine)大肠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并排泄粪便。(一)盲肠、结肠、直肠:1、黏膜:光滑,无肠绒毛,表层上皮为单层柱状杯状细胞多见。无潘氏细胞。直肠下段固有层有许多静脉丛,瘀血曲张可形成内痔。黏膜肌层同小肠。(二)阑尾(appendix)结构与大肠相似,具有以下特点:内腔狭窄,肠腺短而少,杯状细胞少,富有淋巴组织并形成淋巴小结。

文档评论(0)

智乾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科技工作者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