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学设计22:第16课 六国论.docx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学设计22:第16课 六国论.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六国论

【素养·目标导学】

1.语言素养目标: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并训练学生古文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思维素养目标: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3.文化素养目标:了解苏洵的人生经历和其作品的精神内涵,感悟古人对待历史的态度。

4.审美素养目标: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用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学习运用分论点和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借古讽今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练结合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时数:

共三课时

《六国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激趣导入】

有这样一首长诗:“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功,发奋读书籍。并同儿与女,思究圣人语。寒窗多少年,青丝根根白。父子同进京,三人皆中举。皇城咸震惊,争诵苏洵名。读书从不晚,辛勤为第一。”这首诗叙述了苏洵父子刻苦读书、终于中举名震京城的故事。也有这样一首短诗:“大器晚成传美名,言兵六国出奇声。三苏共逐文坛盛,不负老泉劳半生!”这首诗也高度概述了苏洵大器晚成、“不负劳半生”的生平经历。其中,“言兵六国出奇声”指的是苏洵史论文的典范之作《六国论》。那么,苏洵在这篇文章中究竟发出了怎样的“奇声”呢?今天,我们走近苏洵,走进《六国论》,去体味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一、解题

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霸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六国论,其实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二、作者介绍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三、写作背景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于是统治者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朝廷内部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软弱无能以致外交妥协投降。

北宋的这种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讽刺当朝统治者,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重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四、文体知识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属于史论文。

【基础·清单检查】

预习检查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弊在赂秦(lù)六国互丧(sàng)

率赂秦耶(shuài)思厥先祖父(jué)

暴霜露(pù)奉之弥繁(mí)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yǔ)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邯郸为郡(hándān)

革灭殆尽(dài)秦人食之不得下咽(yàn)

为(wéi)国者无使为(wéi)积威之所劫哉

【课文·内容研读】

任务活动一: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标注节奏。

2、齐读课文、注意语气要连贯。

任务活动二:疏通文意

1.请在以下句子中找到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意义。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如果)

2.请注明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意义。

(1)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在道理上)

(2)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

(4)惜其用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ye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