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24:第16课 赤壁赋 登泰山记.ppt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24:第16课 赤壁赋 登泰山记.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结合第3、4段,说说作者借江水、明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明确】①第3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杳然长逝,化为陈迹。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消云散。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更感“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而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②第4段抛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做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恒定;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3.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一站,在这里,他创作了大量诗文,也使黄州名扬天下,因此,有人说“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你是怎么看的呢?【明确】我同意这种说法。“苏东坡成全了黄州”是因为苏轼发现了黄州的美,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让黄州的景物成为名扬天下的名胜古迹,从而提高了黄州的美学等级。“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是指苏轼进入黄州以后,人生观、人生历程发生了变化,从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4.《登泰山记》中说“少杂树,多松”,又说“无树”。是否矛盾?为什么?【明确】不矛盾。“少杂树,多松”,是指整个泰山的总体情况;而“无树”是说“日观数里内”的局部情况。二者描写的对象不同。【我实践我飞跃】1.《赤壁赋》《登泰山记》都是古代写景抒情的名篇,在景与情关系的处理上各具特色。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参考示例:《赤壁赋》:直接抒情《登泰山记》:间接抒情、融情入景、景中含情。2.人生没有一帆风顺,有顺境,就有逆境。请你结合《赤壁赋》里揭示的人生道理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参考示例:×××,听说你的家庭遭受重大变故,很是挂念。不能继续学习,应该很着急。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我们都喜欢苏轼,喜欢他身处逆境而不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物外。他的《赤壁赋》中对山水风景的热情赞美,对历史英雄的倾慕向往,对理想的追求,使我们看到了生与死、取与舍、有限与无限、渺小与伟大的辩证统一关系。困难与坎坷虽无穷尽,但是只要有开朗乐观的心态,辽阔旷达的胸襟,何畏之有?暂时的挫折,不会击垮坚强的你,不会绊住你进取的脚步。朋友,愿你振作起来,早日战胜困难,重返校园,我们一起拼搏,再创辉煌!险峻壮观悠久赤壁赋登泰山记【我的自读必备】一、走近作者 中国古文第一人——姚鼐生平:姚鼐(1732—1815),字姬传,因书斋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破格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撰写书录91篇。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借病辞官归里,以授徒为生,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成就:清代著名散文家,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代表作品:《登泰山记》《淮上有怀》《复鲁絜非书》等。作品辑成《古文辞类纂》75卷。【高山景行】诲人不倦的姚鼐姚鼐辞官归里后,以授徒为业,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直至八十高龄仍诲人不倦,热心教育,经常靠在床上为弟子批改文章。其弟子甚多,其中著名的有管同、梅曾亮、刘开、方东树、姚莹、陈用光、鲍桂星等。他们对“桐城派”的传播,作用甚大,故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之说。二、探寻背景苏轼黄州浴火重生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清贫的生活、苦闷的心情,使作者对世事的认识更加成熟深刻,进入到物我合一、达观超脱的人生境界。元丰五年(1082),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舟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辞官归隐途中踏雪登泰山乾隆三十九年(1774),厌倦了官场生活的姚鼐以养亲为名,辞官归家,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

文档评论(0)

牧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