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蜂囊状幼虫病防治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pdf

《中华蜂囊状幼虫病防治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DB61/TXXXX—2023

中华蜂囊状幼虫病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中华蜂囊状幼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治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陕西中华蜂囊状幼虫病的预防及治疗。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9168-2003蜜蜂病虫害综合防治规范

NY/T1159中华蜜蜂种蜂王

SN/T3990蜜蜂囊状幼虫病检疫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囊状幼虫病Sacbrood

由蜜蜂囊状幼虫病毒(sacbroodvirus)引起的蜜蜂幼虫病症状。

[来源:NY/T1159-2013,2.3]

4症状

发病时间

3月~4月为发病高峰期,倒春寒时严重。

病害症状

发病多为5d-6d龄幼虫,幼虫死于封盖前后,很少在化蛹后死亡。病虫失去光泽,先呈珍珠白后变

为黄色、黄褐色、黑褐色。封盖的病虫房盖下陷,穿孔,伴随体色变化,虫体逐渐软化,大量液体积聚

于病虫躯体和未脱去的表皮之间,尸虫干后不翘,无臭,无粘性。

群体表现

巢门前出现或工蜂从箱内拖出病死幼虫,打开箱盖,发现有插花子脾,并有囊状幼虫病的典型症状,

发病急性期,成蜂情绪不安、采集活动明显减少、易螫人、易逃跑。

5诊断

中华蜂囊状幼虫病的诊断按照SN/T3990要求执行。

3

DB61/TXXXX—2023

6防治

防治原则

遵循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选育优良品种,强化饲养管理,提高蜜蜂的抗病力;严格

执行检疫制度,采取预防性喂药和断子清源的综合措施,将囊状幼虫病扼杀于萌芽状态,保持蜂群处于

健康状态。

预防

6.2.1养殖环境

蜂场场址的选择、管理和卫生要求应符合GB/T19168的规定。

6.2.2选育抗病蜂种

6.2.2.1应选用具有蜂王产卵力强、群势强大、分蜂性弱、高产、抗病力强等特性的蜂种。

6.2.2.2蜂王不宜近亲交配,应定期引进新中蜂抗病品系作母本,与蜂场抗病力强、群势大、生产性

能好雄蜂作父本杂交选育,培育新蜂群。

6.2.2.3宜每年换王1次,在分蜂季节换王。

6.2.3饲养强群

6.2.3.1保温

早春及晚秋,可在蜂箱副盖下增加一层塑料薄膜,应利用晴天翻晒箱内保温物,减少检查蜂群次数,

调整蜂群内蜂脾关系,紧缩蜂巢,做到蜂多于脾或蜂脾相称,箱内保持适当密集。

6.2.3.2合并蜂群

合并弱群,或弱群并入强群,无王群并入有王群,及时除去弱群王台及雄蜂,病群不得并入健康群。

6.2.3.3饲喂

应保持蜂群内饲料充足,繁殖期,采用浓度为30%50%的糖水,并补充蛋白质饲料、维生素等营养

~

物质,每日傍晚对蜂群奖励饲喂,不宜用蜂蜜饲喂,大流蜜期不得频繁取蜜。

6.2.3.4药物预防

早春无子时,可通过药物预防10天。

治疗

6.3.1病群隔离

6.3.1.1疑似病群应远离健康病群,实施易地隔离,隔离时长应大于12d,对隔离蜂群和健康蜂群同

时预防性喂药。

6.3.1.2发现囊状幼虫病症状时,应立即对病群进行隔离,同时对蜂群逐群进行检查,并报告当地动

物检疫部门。

6.3.2关王断子

及时幽禁蜂王,或淘汰病群蜂王,割除全部子脾或换箱换脾,割除子脾应深埋。

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td3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