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路协同路侧基础设施 第2部分:信息安全通用技术要求》编制说明.pdf

《车路协同路侧基础设施 第2部分:信息安全通用技术要求》编制说明.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车路协同路侧基础设施第2部分:

信息安全通用技术要求》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1任务来源

《车路协同路侧基础设施第2部分:信息安全通用技术要求》团体标准是由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批准立项。文件号中汽学函【2022】093号,任务号为2022-

44。本标准由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提出,北京车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百度智行科技有限公司等18家

单位起草。

1.2编制背景与目标

车路协同是我国实现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的关键技术,持续推动智能网联汽车

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车路协同系统是采用无线通信和互联

网技术,全方位实施车车、车路信息实时交互,并在全时空动态交通信息采集与融

合的基础上开展车辆主动安全控制和道路协同管理,实现人、车、路的有效协同,

从而形成安全、高效和环保的道路交通系统,主要由中心、路侧、车载和出行四大

子系统构成。以路侧基础设施为核心的路侧子系统是车路协同系统中的基础性支撑。

路侧基础设施包括RSCU、感知设施、通信设施、交通安全与管理设施及其他附属

设施,随着这些设施的智能化网联化发展和规模化部署,其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日

益加剧,网络安全隐患不断积累。一旦网络攻击爆发,极易引发大面积设备感染,

严重危害公众、社会及国家安全。

目前,国内外相关标准法规主要面向智慧交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等领域,对

信息安全提出整体性原则性要求。美国定制《提升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的架构》,

提出基于全生命周期和流程化的框架方法,分为识别、保护、监测、响应和恢复五

个层面。框架包括一系列应对网络风险的标准、方法和流程。欧盟发布的《安全应

用智能交通系统》在欧盟层面统一标准、规范和指南,解决合作性智能交通体系中

信息化智能交互过程可能产生的系统安全隐患。日本颁布《网络安全基本法》,提出

将交通领域作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对其设计的物联网安全、数据安全等做出详细

控制要求。我国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委员会(SAC/TC268)已发布GB/T37378—

2019《交通运输信息安全规范》、GB/T31024.4-2019《合作式智能运输系统专用短

1

程通信第4部分:设备应用》国家级推荐标准。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制定发布YD/T

3594-2019《基于LTE的车联网通信安全技术要求》行业标准。中国道路交通安全

协会提出并组织制定T/CTS1—2020《车联网路侧设施设置指南》团体标准。地方

标准方面,重庆市交通局、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制定发布DB50/T10001.4-2021《智慧

高速公路》系列标准;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最新发布DB32/T4192-2022《车路协同路

侧设施设置指南》。目前国内外针对车路协同体系下的路侧基础设施信息安全要求,

均处于各自研究,暂未形成共识和标准,对行业尚缺乏体系化实操性的标准指导。

目前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种类繁多、形态复杂,承载感知、通信、计算等多样

化功能,技术应用的差异性明显,设备制造商的安全意识和能力参差不齐,普遍采

取的安全措施有限,安全设计存在缺陷,留有大量漏洞和后门。本标准牵头单位面

向当前行业存在的共性安全风险、问题与需求,结合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的工

作实际,聚焦落地实践,对车路协同路侧基础设施在信息安全方面的功能设计、开

发和技术应用进行统一地规范性要求,为车路协同系统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机构、

部门开展安全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1.3主要工作过程

本标准于2022年1月开始标准预研工作,开展前期研究与技术调研;2022年

5月形成标准草案,完成标准立项工作,成立标准编写组,同期对编写组各成员单

位的供稿内容进行合稿,形成首版标准内部讨论稿;2022年7月-8月在编制组内征

集内部讨论稿反馈意见,并召开第一次编写组讨论会,完成对各项意见的处理和讨

论,明确任务分工,会后经各负责单位的修订和重编,汇总形成第二版内部讨论稿;

2022年9月-12月,先后召开第二次编写组讨论会和三次专题会议,形成第三版标

准内部讨论稿;2023年1-2月,针对第三版讨论稿在编写组征求意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502613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