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丽水市、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

​浙江省衢州市、丽水市、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浙江省衢州市、丽水市、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学史的著述始于19世纪后期的西方和日本,而中国人自己的文学史著作则始于清末黄人(1866~1913)于1904年撰写的《中国文学史》。也就是说,中国人自己写的“中国文学史”著作至今只有120年的历史。这是当今学术界对“中国文学史著述”的基本判断。这一判断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中国是一个史学意识自觉很早的国家,至少西周时期就有了明确的历史意识。有三千年历史自觉意识,而对文学史的认识和著述只有一百多年,这是不合情理的。

文学史是客观存在,文学史著述是对文学史认识的书写,就是探讨文学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对文学自觉的认识,是对文学史自觉认识的基础,因而也是文学史著述的基础。

“文学史”的核心是“文学自觉”。关于中国文学的自觉,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战国时屈原创作诗歌而“抒发忧愤”,西汉司马迁提出“发愤抒情”说,《七略》《汉志》“诗赋”独立为一略,说明战国以来,文人对诗赋的自觉是没有疑问的。即使一般的散文,恐怕西汉时也已自觉,不然我们就对东方朔创作《解嘲》、扬雄创作《答客难》、王褒创作《僮约》无法解释了。它们完全不以实用为目的,而是特定“情志”的发泄。

司马迁的《史记》既体现了文学的自觉,又体现了文学史的自觉。《史记》的“文学自觉”主要表现在对笔下人物倾注的同情心和历史故事的文学描写上。

《史记》的“文学史”意识主要体现在他对作家身份的确认和对其作品创作线索的探讨。如《司马相如列传》,是一篇司马相如作品的编年。这篇传记百分之八十的文字是转录司马相如的作品,用叙事的方式把它们串联起来,每篇前面是此篇写作的时间和背景,后面叙写此篇产生的效果,就如同后世选集的解题说明。《列传》中既有对司马相如作品的总体评价,又有每篇作品的阅读效果描述。这种创作背景、创作主体、作品展示、受众情况的立体叙述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文学史的著作形态。

因此,至迟至汉代,文学的自觉、文学史的自觉已经完成,中国的文学史著述雏形已经产生。基于这种认识,中国传统的文学史论著主要呈现以下形式:

第一种是正史的《文苑传》。二十四史的《文苑传》始于范晔的《后汉书》,但是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已经体现了明显的文学史思想。比如,太史公把屈原与贾谊合传,一方面肯定他们共同的文学成就,同时也彰显他们之间的承继关系。而在这篇传记的写法上,传主自己的作品是推动和生成传记结构的主要方式。

第二种是“目录”形式的文学史。目指书名,录指叙录。西汉刘向领衔整理群籍,撰成《别录》二十卷,刘歆在此基础上精简为《七略》七卷。据现存内容,刘氏叙录中最核心内容是描述全书大意,包括著者事迹、时代背景、辨别真伪和评述全书大意等,体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观念,呈现学术史的流变历程。从《七略》“删其要”而成的《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就是中国第一部简明文学史。它的“诗赋略”从传播方式上区分“赋”和“诗”,从情志表达方式上给赋分类,然后探讨各类各体的流变。

说它是一部诗赋的简史,是符合实际的。“目录”形式的文学史之集大成者当为《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就是一部中国经学史,“史部”就是一部中国史学史,“子部”就是一部中国思想史,“集部”就是一部中国文学史。

第三种是“文选”形式的文学史,即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选录或评点,以说明选者对文学发展的看法,其中即蕴含着文学史观。《诗经》的编排,按郑玄《诗谱》的研究结果,则是充分考虑了地域特征和时间变化,所以一部《诗经》,就是一部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史。到了后来,文学越来越自觉,《昭明文选》的文学史意义更为明显。

第四种是“诗文评”形式的文学史。《文心雕龙》是古代诗文评中空前绝后的著作,人们经常从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鉴赏论等方面认识其价值,而归根到底,是讨论文学史的问题。“史”的观念贯穿在《文心雕龙》的始终,尤其是从《明诗第五》到《书记第二十五》的文体部分,对不同文体的源流进行梳理,对历代代表性作者和作品揭示并评价,铺陈文理,总结文学变化规律,显示出文学史家的眼光。《文心雕龙》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史著作,我们过去囿于西方文学史的框架和形式,总把《文心雕龙》拆散成不同的部分进行研究,忽略了它的文学史特性和文学史价值。

中西方的文学史的著述形态相差很大,根本原因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传统中国文学史著述基本上不表示演绎推理的概念,感悟多而理论分析少,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西方文学史研究的思维方式和著述形式传入我国,推动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极大改变,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摘编自伏俊琏《文学自觉与中国文学史著述的形成》,《光明日报》2023.08.21)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学术界认为中国文学史的著

文档评论(0)

180****975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十年深耕,专业只为中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