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实验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实验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范围:考试大纲适用班级:高三)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家人性论,根基于仁义之道。儒家对于人性的论证与说明,目的在于要为其所张扬的仁义之道确立一根基于现实之出路。作为儒学的开山始祖,孔子一生讲得最多的是“仁”。然孔子之论“仁”,只是简单地说:“为仁由己。”主要局限于“仁”本身,即何为“仁”、为什么行“仁”的层面上。至于如何行“仁”,在孔子那里,还不是问题的重点。

孟子对于孔学之发展,主要在于“为仁之方”方面的发展。孟子自觉地将孔子“仁”学的终点作为自己“仁”学的起点,并通过对“为仁之方”的论述,建立了自己的心性论。

在孟子看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与动物相同的因素是人之性,人之性所表征的是人的先天性的因素,这种先天性的因素实际上亦是人的本能、人的本性,人的本能和本性在很大意义上是与动物相类、相通,以至相同的。人性所表征的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因素。孟子认为,人异于动物之根本,正在于人先天地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才是人之所以为人者,才是所谓人性。“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因此,人之本性就其本原意义而言,原本就是善的。这种本原的、先天性的善,正是人为仁向善的基础;人本身原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正是人为仁向善的发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道家的人性论不过是其道论的自然延伸。在道家看来,更应当强调道与德,即强调自然与真诚,诚的基础是自然。道家强调自然,突出的正是道德行为真诚无伪、真实无欺的性质。在道家看来,道是万物之本原、本根,亦是万物之本体。道在具体物上之彰显,即“德”。德来源于道,得自道。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在老子看来,道之本性即自然无为。自然无为乃支配宇宙万物之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无为的原则出发,老子反对人之有为,因为有为破坏了人的原始的自然纯朴,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带来了虚伪、狡诈、贪欲、罪恶等社会丑恶现象。

(摘编自罗安宪《儒道人性论之基本差异》)

材料二:

究竟以何种天赋因素为性,同一种叫作“性”的因素该称为善还是恶,孟、荀往往各执一端。蔡元培认为“性善之说,为孟子伦理思想之精髓”。孟子的性善论着重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界定其人性概念的内涵。

首先,孟子从天人关系方面理解人性,主张人性是人的天赋中可以自主的成分,即与人成德作圣、声色之好相关的欲求。孟子认为,上天化生人类时,不但赋予人以形体,而且赋予人以维持其个体生命、种类繁衍和组成社会群体的本能。这些天赋本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人追求仁义礼智、成德作圣有关的道德属性,是人所固有的东西,其能否实现完全取决于自我决定与否;另一类是与人追求声色之好、富贵利达相关的自然属性,是外在于人的东西,其能否实现由上天主宰而与主观努力无关。

其次,孟子又从人禽关系方面解释人性,认为人性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内在根据,即人所具有的能派生伦理道德或仁义礼智的东西。有许多学者误以为,孟子所谓人性就是“人异于禽兽者”。其实,孟子不以“人异于禽兽者”为性,而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为性。在孟子看来,圣人所有之性也就是人人所有之性,人异于禽兽的共同特征在于人有相同的体貌、感性能力以及心对伦理道德或仁义礼智的认同能力。其中,只有心对伦理道德或仁义礼智的认同能力,才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内在根据,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特殊本质,因而是人的本性。

再次,孟子还从心性关系方面来界定人性,认为人性是心天生具备的并伴有确定价值取向的识别理、义的能力,也是心在待人接物时产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的能力。在孟子那里,所谓“心”具有两重含义:一是能思维之器官,二是心在待人接物时所产生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当一个人待人接物时,心灵趋向于善,人之本性使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油然而生。

与孟子性善论的人性规定不同,荀子的性恶论则从下面的维度来规定其人性概念的内涵。

首先,荀子从性伪关系方面解释人性,认为性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天性。荀子认为,孟子的性善论的缺陷在于混淆性、伪之分,把后天积习而成的仁义礼智当作性。针对孟子的性善论,荀子指出性、伪之分,认为性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天性,伪则是通过后天学习而得来的东西。荀子说“不事而自然谓之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其次,荀子又从可能关系方面理解人性,强调性是排除一切后天积累和先天因素中那些可以为善的能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学资源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案 试题 课件 作业 各类复习资料 各类考试试卷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