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二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doc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二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强化练(二)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青岛一模)孔子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韩非子说:“今轻刑罚,民必易之。犯而不诛,是驱国而弃之也;犯而诛之,是为民设陷也……则可谓伤民矣!”这表明两者()

A.重视民众的治理 B.轻罪重刑的策略

C.外儒内法的思想 D.以刑辅德的理念

解析: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在国家治理中对民众要采取宽厚和刚猛相结合的政策,韩非子认为在国家治理中对民众采取重刑的措施,两者都体现了对民众治理的重视,故选A项;韩非子的主张体现了重刑的策略,但孔子主张宽厚和刚猛相结合,排除B项;孔子为儒家思想,韩非子为法家思想,两者的思想没有礼法结合,排除C项;韩非子的主张只强调刑罚,没有强调以刑辅德,排除D项。

答案:A

2.(2023·广东大湾区一模)秦律针对不孝的惩罚很细致,将不孝视为重罪,鼓励父母告发子女不孝,针对不孝施以流放、断足等严厉的刑罚,赡养老人逐渐成为强制性义务。这反映出秦代()

A.社会稳定是施政的重要考量

B.改变了以法为教的治国方针

C.尝试采用外儒内法统治策略

D.维护纲常伦纪是其立国根基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律针对不孝的惩罚很细致和严厉,律法中融入孝,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从而巩固统治,这反映出秦代社会稳定是施政的重要考量,故选A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秦统一后实行的选官制度,且“以法为教”是专以国家政策法令为教育内容的制度,材料依然强调秦律,说明这一政策并未改变,排除B项;“外儒内法”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秦朝的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汉朝开始采用外儒内法的统治策略,排除C项;“维护纲常伦纪”是儒家思想的作用,秦朝治国以法家思想为核心,排除D项。

答案:A

3.(2023·河北百校联盟联考)睡虎地秦简记载,父亲控诉亲子“不孝”,可以请求政府将其杀死或断足流放,政府会予以照办。同时,法律规定父亲私拿亲子财物的行为属于家事领域,会被当作无罪来处理。这说明,秦朝()

A.注重宗法伦理 B.刑罚制度严苛

C.社会秩序混乱 D.基层管理严密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法律,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的法律严惩亲子的不孝行为,而宽恕父亲的窃财行为,这体现了宗法伦理对法律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既体现了秦法严苛的一面,又体现了秦法仁慈的一面,故排除B项;秦法借助宗法伦理,有助于维护封建社会秩序,故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秦朝基层管理严密,故排除D项。

答案:A

4.(2023·河北模拟)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围绕“耕战”目标,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比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措施,就体现了这一任务。据此判断,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A.意图平衡各国实力 B.着眼于改变经济结构

C.旨在实现富国强兵 D.以重构大一统为目标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强调“耕战”,旨在实现富国强兵,故选C项;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目的在于兼并战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而非平衡各国实力,排除A项;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仍着眼于农耕,并没有改变经济结构,排除B项;以重构大一统为目标是秦朝以后出现的,排除D项。

答案:C

5.(2023·广东高三联考)下表可用来说明,王安石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七月

实行“均输法”

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

实行“青苗法”

熙宁二年(1069年)十一月

实行“农田(水利)利害条约”

熙宁二年(1069年)十二月

实行“募役法”(即免役法)

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

实行“保甲法”

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

实行“市易法”

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

颁布“方田均税法”“保马法”等

A.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操之过急

B.强调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

C.重在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

D.重视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

解析:材料中的“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利害条约”“市易法”等措施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故选B项;王安石变法在短短的三年之内,颁布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一系列政令,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王安石变法操之过急,但这不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并非是为了保护弱势群体利益,而是为了维护农业生产秩序,确保封建统治的稳定,排除C项;中国古代始终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小农经济始终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

答案:B

6.(2023·福建百校高三联考)秦汉时期,户籍相伍制度被推广到全国。当时户籍的具体制作层级在乡,乡承担户籍管理责任,据此征发赋税、徭役,并对人员流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