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提出研究内容】: 研修教师: 学科: 日期:20 年 月课题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一、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数学是一门激发学生探究思维的学科,为了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有效提问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进行积极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思索的热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评价,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中学生的思维模式还没有完全定型,是进行探究思维锻炼的良好时期。所以说开展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技巧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1、提问过多过虚,只重数量忽视质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方式越来越失去市场,代之而起的是重视开发学生智能的启发式教学。但在实际应用中,有些教师片面理解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问,学生答,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过多过虚的运用提问,将传统的“满堂灌”发展成了“满堂问”。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并非看提问了多少问题,而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学到了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即使是好的提问,也不宜过多,太多则容易造成学生疲劳,挫伤他们的兴致,影响学习效果,特别是一些教师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 “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等,课堂貌似热闹, 却华而不实。 2、提问太难太易,脱离学生实际 有些教师的提问过难,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学生思维难以展开,不知朝什么方向思考,也容易造成启而不发。 3、问题缺乏思维空间,学生没有自由思考的余地 思维是问题的核心,一个限制学生思维的问题不能被称之为一个恰当的问题。然而有些教师在提问时,问题的思维空间很小,学生自由思维的余地几乎没有,这样的提问不仅不会使学生思维水平得到进步,长此以往更会对数学的学习渐渐失去兴趣。 4、提问注重问题答案,轻视学生反馈 有些教师在上课前精心准备一些了问题,当学生回答不到自己所预设问题的答案上时,就把学生的答案晾在一边,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 解决问题将采取的方法与行动: 解决问题将采取的方法与行动: 调查研究—自修、学习--备课--听课--评课--反思--上课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对象七、八、九年级课堂教学。 【研究内容及安排】; 课 题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时 间 工作安排 备注 2012 年 3 月 确定研究方向,将研究的大方向侧重深挖 研讨 2012 年 3 月 听课 评课 反思 2012 年 4 月 确定研究题目: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体会 2012 年 5 月 听课 评课 上课 公开课 2012 年 6 月 针对所听课反思交流 体会 2012 年 7—8 月 阅读教研论著 体会 2012 年 9-10 月 听课 评课 名师指导 2012 年 11 月 听课 评课 2012 年 12-1 月 针对研修提出解决问题教学总结及交流成果 总结报告 【研究过程】: 校本研修活动记录表 一(略)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的现状及分析教师讨论发言记录: 张 张 :提问过多过虚,只重数量忽视质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方式 越来越失去市场,代之而起的是重视开发学生智能的启发式教学。但在实际应用中,有些教师片面理解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问,学生答,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过多过虚的运用提问,将传统的“满堂灌”发展成了“满堂问”。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并非看提问了多少问题,而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学到了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即使是好的提问,也不宜过多,太多则容易造成学生疲劳, 挫伤他们的兴致,影响学习效果,特别是一些教师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等,课堂貌似热闹,却华而不实。 例如:在探索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过程中,当有学生提出可以作底边的高, 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并且完成证明后,教师提问: “作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中线,能否也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呢?”学生异口同声:“能!” 反思:探索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方法,目的是使学生发现一些常规辅助线的添加方法,初步提高学生构造全等三角形的能力。然而案例中教师的提问,直接告诉了学生两种辅助线的做法,

文档评论(0)

tianya189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阳新县融易互联网技术工作室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20222MA4ELHM75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