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七章 血液.docVIP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七章 血液.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案 (第 6 次课 2 学时) 第七章 血液 [教学要求] 1. 了解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及功能。 2. 熟悉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主要功能和生成的调节。 3. 学习血浆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4. 了解机体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血型及其应用 5. 掌握血液对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作用。 6. 了解生理性止血过程和凝血机制。 [教学重点] 三种细胞的功能,凝血机制 [教学难点] 凝血机制 [教学时数] 2学时 [主要内容] 7.1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性质 7.2 血细胞及其功能 [参考资料] 杨秀平. 动物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陈守良. 动物生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刘宗柱. 动物生理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教学内容] 引言:血小板是由骨髓巨核细胞的胞浆断裂而成的扁平不规则的圆形小体;血小板寿命短,在血液中仅存留5天-11天,在肺和脾中分解;血小板没有细胞核,但能消耗氧气,产生乳酸和CO2,说明它具有活细胞的特征。血小板膜上含有胶原受体,纤维蛋白原受体,凝血酶原受体,胞浆中存在α颗粒和致密颗粒,致密颗粒储存有5-HT,ADP和磷脂等。 7.2.3 血小板生理 (1)血小板的形态与数量 呈无色,无核盘状小细胞,平均直径2-4μm,平均面积8μm2。 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血小板过少出血倾向。 血小板过多 血栓形成。 (2)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 黏附:黏着于损伤血管内皮部位 2. 释放:活性物质—ADP、5-HT、TXA2、PF3 3. 聚集:血小板彼此黏着、聚合成团 4. 收缩:血小板内收缩蛋白发生收缩 5. 吸附和浓缩:吸附凝血因子于血小板表面 (3)血小板的功能 A. 生理性止血:指小血管损伤出血后在很短时间内自行停止出血的过程。(血小板发生粘附和聚集成团,堵塞破口,并释放ADP,促进血栓的形成;同时,血小板释放的5-HT,肾上腺素等物质,促进血管收缩) B. 参与凝血:含有多种凝血因子 (血小板因子3,2,4),血小板是凝血过程的重要参与者;血小板表面能吸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各种凝血因子;血小板本身也含有与凝血有关的血小板因子。 C. 影响纤维蛋白的溶解: 既有促进又有抑制作用(含有纤溶酶原,经活化后可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将血凝块分解掉) D. 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修复内皮细胞;释放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3)血小板的生成与调节 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巨核系祖系细胞,再分化为形态上可识别的巨核细胞,从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活细胞。 血小板的调节:受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即造血干细胞的调节因子调控。 小结 7.3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是指小血管损伤,血液从血管内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用出血时间表示,反映生理止血功能的状态。其方法是用一个采血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流出,然后测定出血延续时间。 生理性止血是由血管、血小板、血液凝固系统、抗凝系统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共同完成的。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3阶段2途径): 生理性止血主要包括3个步骤: (1)小血管受损后,损伤性刺激立即引起局部血管收缩,若破损不大即可使小血管封闭; (2)血管内膜下损伤暴露了内膜下组织,使血小板粘附并聚集在内膜下组织,形成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 (3)血凝系统被激活,使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多聚体,从而有效地止住了出血。 血小板参与生理性止血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指血液从流动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实质: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的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血浆中的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可溶性纤维蛋白乃至聚集成网状的过程。 (1)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 指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其生理作用是,在血管出血时被激活,和血小板粘连在一起并且补塞血管上的漏口。 命名规则:国际凝血因子命名委员会依据发现的先后顺序用罗马数字命名。如:F I,F II, …….F XIII(12个)。 按国际命名法编号的凝血因子 除Ca2+与磷脂外,其余已知因子都是蛋白质,多具有酶的特性,在血液中处于无活性状态,以保持血液的液体性。 只有被激活后才有凝血作用。通常于因子名称后加“a”,以示其为活化状态,如Ⅱ→Ⅱa。 多数凝血因子在肝脏合成,且需维生素K参与。 其它凝血因子: 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以及来自血小板的磷脂等直接参与凝血过程。 除因子Ⅳ与磷脂外,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而且因子Ⅱ、Ⅶ、Ⅸ、Ⅹ、Ⅺ、Ⅻ以及前激肽释放酶都是蛋白酶。 这些蛋白酶都属于内切酶,即每一种酶只能水解某两种氨基酸

文档评论(0)

青柠职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从业10年,专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等。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