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粒子治疗技术在肝胆胰外科中的应用.ppt

放射性粒子治疗技术在肝胆胰外科中的应用.ppt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技术要点 粒子针平行排列: 间距1cm; 距离危险器官1cm; 粒子排列方式: 均匀排列; 周边密集,中间稀疏; 根据治疗计划; 粒子植入时间15-25分钟; 本文档共52页;当前第29页;编辑于星期六\6点34分 植入方式 超声引导 CT引导 MRI引导 手术中植入 1、根据手术的视野直接插植植入; 2、B超引导下植入粒子; 3、当肿瘤可以全部或大部分手术切除时,可用瘤床插植种植或“三明治”法 本文档共52页;当前第30页;编辑于星期六\6点34分 “三明治”粒子块的制备:将粒子按治疗计划的数目和位置种植在适形明胶海绵中,再用进口可吸收织布Dexon片包被明胶海绵,并用4号丝线将其缝合在一起以固定粒子。并且缝合在瘤床上或用两边组织包埋、间断缝合 本文档共52页;当前第31页;编辑于星期六\6点34分 放射性粒子治疗肝癌 适应证 一般状况: 一般状况好无其他脏器病变或无功能障碍;其他脏器有病变或功能差,无法或不能耐受手术。 不愿手术; 肝功能有明显损害,不适宜行肝切除术者; 无明显脾大及脾功能亢进(WBC低于3×109/L PLT低于50×109/L ) 本文档共52页;当前第32页;编辑于星期六\6点34分 放射性粒子治疗肝癌 适应证 局部情况: 局部晚期无法手术; 肿瘤直径≤7cm; 没有侵犯大血管; 术中残留和/或瘤床切缘阳性; TACE治疗效果不佳或TACE治疗后并粒子植入的序贯综合治疗者; 肝切除术后近期复发的小癌灶,不适宜或患者不愿意接受再次肝切除患者 本文档共52页;当前第33页;编辑于星期六\6点34分 放射性粒子治疗肝癌 粒子治疗HCC剂量 推荐每颗粒子活度: 推荐靶区剂量D90:120-160Gy 本文档共52页;当前第34页;编辑于星期六\6点34分 放射性粒子治疗肝癌 粒子治疗HCC规范 植入后应摄片验证植入粒子的数量及位置,并行质量验证,粒子分布不均匀时在“冷点”区补充粒子; 粒子植入后,其场地必须用辐射仪进行探测,防止 粒子散失; 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及AFP,复查CT或X线 本文档共52页;当前第35页;编辑于星期六\6点34分 放射性粒子治疗肝癌 粒子治疗HCC规范 术前完善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机甲胎蛋白等指标检查; CT及超声引导下植入术前严格训练患者平静呼吸下吸气末屏气; 粒子、植入针、植入器术前严格消毒; 术前依据治疗计划系统的设计,粒子间距大约1cm,粒子植入应距大血管1cm,防止粒子进入血管内并沿血管迁移 本文档共52页;当前第36页;编辑于星期六\6点34分 放射性粒子治疗肝癌 并发症 术穿刺点出血、感染 疼痛、发热 气胸、痰中带血 肝脓肿 出血、胆瘘、胰瘘、肠瘘等 白细胞、胸腺细胞减少及肝功能指标异常 粒子迁移到其他器官 本文档共52页;当前第37页;编辑于星期六\6点34分 背景 2009年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允许临床应用的第三类医疗技术目录》,同时颁布《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同种器官移植技术、变性手术、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基因芯片诊断技术、肿瘤消融治疗技术、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粒子植入)等18项)均需通过卫生部或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技术审核 本文档共52页;当前第1页;编辑于星期六\6点34分 定义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是指通过依靠立体定向系统(超声、CT、MRI)将放射性粒子准确植入肿瘤靶体积内或肿瘤周围,通过微型放射源发出持续、短距离的射线对使肿瘤组织遭受最大限度杀伤,而正常组织不损伤或只有微小损伤,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本文档共52页;当前第2页;编辑于星期六\6点34分 定义 放射性粒子是指钛合金外壳将低能量的放射性同位素密封制成短杆状固体放射源,目前常用的粒子有碘-125粒子、铱-192粒子、钯-103粒子等,粒子的钛合金外壳隔绝了能参与人体新陈代谢的放射性核素与人体内环境的接触,避免了放射源的丢失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因而能精确控制放射源的治疗剂量。 本文档共52页;当前第3页;编辑于星期六\6点34分 历史 1898年:居里夫人用镭针治疗舌癌。 1903年:美国Alexander Graham首先提出将放射活性源插植到肿瘤组织的方法。 1950-60年代:美国开展125I粒子治疗前列腺癌的工作。 1983年:Holm用直肠超声引导下模板植入125I粒子治疗前列腺癌,已成为标准治疗手段。 2001年:北大三院王俊杰教授完成国内首例超声引导前列腺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在我国目前广泛应用于全身多处恶性肿瘤。 本文档共52页;当前第4页;编辑于星期六\6点34分 作用机理 放射性粒子植入体内后持续发出低能量的γ射线(即体内伽玛刀),使肿瘤细

文档评论(0)

风高云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