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动及其影响.docx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动及其影响 最近通过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显示了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主要趋势。(1)在过去10年中,中国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明显下降。(2)尽管人口增长,但老龄化趋势尚未见。(3)全社会接受的教育程度显著提高。(4)城市化进程比预期快。(5)沿海发达省份的常住人口比例增加,而不是陆地欠发达地区的比例下降。 工作年龄人口未来几年见顶后开始下降,将导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显著放缓。城市化所释放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劳动力素质提高将部分抵消工作年龄人口下降的影响,但难以完全弥补。估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潜在增长率在8%-9%,而过去10年平均增长率是10%,“十三·五”期间增长将进一步下滑。 人口的年龄结构预示经济的潜在供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大于潜在需求,我国仍然位于通胀相对较低的历史阶段。我国生产者人数相对消费者的比例大约120%,预计2015年达到高点,此后缓慢下降。这样的结构类似发达国家,而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消费者多过生产者,是短缺型经济。工资上升增加成本压力,但是“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将是长期的过程,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低端劳动力工资上升,而平均工资上升速度受到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同时,人口老龄化将限制政策对通胀的容忍度。 房地产泡沫是未来几年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相应的政策应对势在必行。我国生产者人数在1995-2000年间超过消费者并持续上升,推动储蓄率大幅攀升,投资需求强劲。同时以控制CPI通胀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相对资产价格过于宽松。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生产者超过消费者之后大约15年间,都出现了房地产泡沫的膨胀和破灭。 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动也促进了我国的金融脱媒。过去十年年龄在35-64之间的高储蓄人群比重上升,意味着整体投资的风险偏好增加,投资者更多地追求银行存款以外的风险较高、回报也较高的投资工具。未来高储蓄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将继续增加,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高储蓄人群本身结构也有变化,其中风险偏好较低的55-64岁快退休的人群占比将逐步上升,对债券市场的增长尤其有利。 一、 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增长贡献将下降 近几年,各界对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动及其影响的讨论越来越多,争议也较大。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会不会因劳动力减少在未来10年大幅放缓?人口结构的变动将如何影响投资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在如何看待本轮通胀性质的问题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刘易斯拐点)导致的工资上升将成为中国未来持续高通胀的驱动力。本文分析和探讨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通胀、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可能影响。 潜在增长率取决于劳动力供给增长、资本存量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过去30年,我国经济增长平均在10%左右,这其中有劳动力供给的快速增长、高储蓄率支持的资本存量的扩张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这三个方面的贡献。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满15周岁不到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是9.2亿,比2000年的8.25亿增加了将近1亿人。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近日向媒体透露,据统计局人口专家预测,我国未来10年每年适龄劳动力资源在9亿左右。前几年9亿多一点,后几年9亿少一点。尤其是2013年以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会逐步的下降。也就是说,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下降,甚至是负面的因素(图1)。 劳动力供给减少拖累经济增长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有先例,如老龄化严重的日本尤其明显。但中国有一些特殊因素,增加了判断未来经济增长趋势的不确定性。一是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从经济供给的角度看,城镇化意味着农村富余劳动力从边际劳动生产率低的农业生产转移到边际生产率较高的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这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城镇人口达到了6.66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9.68%,比2000年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而2000年比1990年的前一个十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50%的城镇化率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时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还在扩大,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化在未来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图2)。但未来城镇化率上升的速度可能比过去10年有所放缓,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可能降低,近几年农民工供给趋紧是一个迹象。 另一个补偿因素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这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文盲率从2000年的6.72%下降到2010年的4.08%,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8930人(图3)。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意味着同样的劳动力供给,平均生产效率增加。但是,这也意味着经济结构要调整,要改变过去依赖低端劳动力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在调整过程中,劳动力市场可能存在技能错配的失衡。近几年,一方面,有农民工短缺的现象,低端劳动力工资上升较快;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工资较低的问题仍然存在。工作年龄人口中,15岁到24岁之间的人数在过

文档评论(0)

ss_accoun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文档制作,提供高质量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