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2024届河南省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年高三9月份 语文测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汪先生①所说“人类承受痛苦的能力,往往超出人类自己的想象”,自有他大体上的正确性,但是“人类自己的想象”本是一句有伸缩性的话,所以很难从这里看到人类积聚资本的能力的限度。汪先生曾提到,我们在抗战时代,后方在极艰苦的生活中,6年里增加了6倍左右的资本物。这自是值得骄傲的成绩。但是我们也不能把这成绩完全归功于人类承受痛苦的能力。如果考虑到抗战时沿海资本的内移和国际的协助,后方是否能有此成绩,还是值得怀疑的。这怀疑并不是想否定汪先生所说“尤其是这种忍受是在有一种光明的希望作支持的时候”。 汪先生用抗战时代我们中国人民所表现积聚资本的能力,来说明心理因素的重要是极适合的。因为抗战涉及生和死,主人和奴隶的选择。在忍痛还是死亡、个人受罪还是子子孙孙被奴属的比较中,一个普通人不会有太多的犹豫。但是这种局面是非常的,而且这种非常局面能维持多久也值得考虑。 在一个常态的、平时的、长期的现实里,我们要希望一个人能承受的痛苦必须有一限度,那就是生存和健康。生存和健康不但是事实的需要,也是一个社会应当做到的最低水准。我说这是事实的需要,因为生存和健康是维持生产劳动的必需条件。我说这是最低的水准,因为我认为除了自卫之外,社会没有理由要求一个公民为了别人没有报酬地牺牲他的健康和生存。 我这样说也就包含着我们今后经济复兴的根本纲领,那就是,保证每个人能得到不饥不寒的水准,同时也要保证在这水准上的剩余能储蓄起来,有效地积聚和利用成为资本。这两个纲领其实是相成的。因为在饥寒的人民中累积的资本塔尖是不稳定的。除了在战时(不是内战),一个不足以维持不饥不寒的生活的生产者,不但在体力上支持不住他的生产工作,而且在心理上也找不到工作的意义。“光明的希望”不能是一句口号,更不能是一个骗局。“光明的希望”之所以有光明,必须在希望者有兑现的信念。 一方面要维持不饥不寒的小康水准,一方面又要积聚资本,我们有此能力吗?如果保持我们原有的分配方式,我想吴景超先生的悲观论是有根据的,真是“不知要等到哪年哪月了”。这里我要回到我的乡土复员论了。我已提出过乡土财富不应再任其外流的主张,地主放弃土地权,使经常在乡村里无偿输出至少值农产1/4的财富保留在乡村里。其中一部分补足他们本来要乞贷的数目,假定有一半的农民不能有剩余,我们还可以希望有1/8的农家收入可能在不饥不寒的水准之上储蓄成为资本。 汪先生曾规定一个较低的目标就是增加现有资本的一倍,约值87亿美元。以中国每人每年平均收入3英镑或12美元计算,4亿农民中有2亿可以有1/4的剩余,需要14年,但是如果这资本每年能加以有效的利用,还可以复利计算,缩短到10年左右。这是极约略的估计,不过表示汪先生所谓“应该不太难筹”的实质棱角罢了。 如果我们接受这个估计,我们可以说,即在平时,没有战争的刺激,中国乡村里现有的生产力也有累积资本的能力,假如我们能使乡土财富不致无偿地外流。换一句话说,中国土地问题解决之后,我们的乡土还是一个创造复兴能力的基地。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还是我们复兴的基地》) [注]①汪敬虞,又名汪馥荪,经济学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使是在非常时期,从人类承受痛苦的能力里也无法看出人类积聚资本的能力的限度。 B. 社会没有理由要求公民牺牲健康和生存,这是事实需要也是社会应当做到的最低水准。 C. 生产者体力不能维持工作,剩余资本不能有效积聚利用,这违背经济复苏的根本纲领。 D. 2亿农民中1/4的剩余收入转化为资本,这符合文中乡土是创造复兴能力的基地的要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多处引用汪馥荪的话,意在引出下文自己的不同见解,为立论服务。 B. 文章基于对战时河寻常现实民众心理因素的分析,推导出经济复兴的根本纲领。 C.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抛出对方观点,然后予以深入分析,最后得出己方观点。 D. 文章立足于对社会真实状况的客观分析,否定对方的认知,显现出思辨色彩。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抗战时代资本物的增加完全归功于“忍受痛苦的能力”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B. 生产者不饥不寒是资本稳定累积的前提,满足这个条件有利于今后经济的复兴。 C. 改革原有分配方式,不再任乡土财富外流,吴景超先生悲观论现象才可能消失。 D. 根据当时的收入水平乐观估算,可发现汪先生目标资本增加的观点依然不现实。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A.“即使是在非常时期,从人类承受痛苦的能力里也无法看出人类积聚资本

文档评论(0)

教学资源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案 试题 课件 作业 各类复习资料 各类考试试卷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