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政策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应对之策 .pdfVIP

新高考政策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应对之策 .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高考政策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应对之 策 作者:史晓华单洪勰张丽萍 来源:《科技风》2021 年第04 期 摘要:新高考改革提出“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机制,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体,必然会 受这一政策的直接影响。因此,探究新高考政策下高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之策具有 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新高考政策实施以后,高校普遍面临生源差异化程度增大、生源学科基 础薄弱、高端人才难以选拔、综合素质评价信息难以使用等问题;在分析高校具体生源结构的 基础上,通过开设预科课程、强化通识教育、落实选科指导、优化专业布局、强化综素使用等 针对性措施,可有效改善招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新高考政策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 义。 关键词 :新高考改革;高校人才培养;高校招生;综合素质评价 一、绪论 2014 年9 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1],标志着新 高考制度的全面启动。意见中指出:要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取消传统文理分科,采用“3+3”选 科模式,高考成绩由统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和考生自主选择的3 门学科成绩组成;明确 提出“两依据一参考”招录机制:不再单纯依据高考总分招生,而是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依据学 业水平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择优录取。新高考政策的实施给予了考生充分的自主选 择权,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增加了高校招生的话语权,有利于高校结合专业特色、自身定 位,选拔人才。但是,选考科目、招录机制的变化也为高校的招生工作、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 巨大挑战。 二、新高考政策下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一)生源差异化程度明显增大 实行统考时,同一学校同一专业所招录的学生,横向的知识储备、纵向的分数排名区间大 致相同。而新高考政策下,无论是“3+3”还是“3+1+2”模式,都意味着除了语文、数学、外语三 门统考科目外,学生有多种选考科目组合方案。对于部分专业而言,考生甚至只需满足其中的 一门选考科目就具备被录取的资格。这必然会导致 :即便是同一学校、同一专业招录到的学生 在知识结构、学科特长、专业基础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性、不均衡性。如何在实现人才培养目 标的基础上,做到因材施教成为高校调整教学管理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时重点考虑的内 容。 (二)生源学科基础薄弱 新高考政策包含学业水平合格考,并且规定只有学业水平合格的科目才可作为选考科目。 而学业水平考试的不合格率控制的极低,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只要不交白卷、不旷考,基本不 会存在“不及格”的现象,所以,虽然学业水平考试的每门科目都合格,但是学生真正学到的知 识有多少、打下的学科基础有多少都是难以保证的。另外,“学一门清一门”也意味着“学一门 丢一门”,学业水平合格考之后,对于不再作为选考科目的学科,学生往往会直接丢下,这些 学科的知识积累与初中水平无异。缺乏系统的学科训练,学生的学科基础薄弱,必然引起生源 基础与高校专业要求不匹配问题。 (三)统一数学考试,难以选拔高端创新人才 高中文理分科的情况下,文理科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考试范围、考察重点等都有 区别。由于高校对文理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同,文科数学相对简单,理科数学相对困难。 新高考政策下,统一数学考卷就要兼顾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水平,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得分 率,这就要求要把考卷的难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意味着必须在理科数学和文科数学之间 取得一个平衡,这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考试内容的难度降低,对于部分对数学要求较高、 创新性思维要求较高的理科专业而言,选拔到的学生不具备代表性,不利于高端创新人才的选 拔和培养;另一种情况是既要有区分度又要保证得分率,试卷难易程度的两级分化就会加大, 这样可能会导致中等成绩的学生与高分学生差距非常大,而与低等成绩学生的学分差距无几 [2]。 (四)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缺乏公信力 将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纳入高考录取机制的目的是,破除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唯分数论”,利 用评价导向功能,激励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高校考察录取学生提供有力依 據。 现实情况却是,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可比性、可信度、可用性并不高。一是由于城乡教育 水平和基础条件的差异,城市学生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艺术素养、人工智能、社会实践等方面 会比农村学生更具有优势,即便是统一标准,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学校之间的学生的综合素质 评价信息的可比性也不强;二是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项目大多无法量化,主观性较强,这就导 致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的真实性、证书材料的合规性以及评价信息的客观性

文档评论(0)

精品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从事一线教育多年 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