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传统戏曲和科学史的混搭”材料满分作文.docx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传统戏曲和科学史的混搭”材料满分作文.docx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日,一段名为《三堂会审伽利略》的京剧在互联网上翻红。作品脱胎自京剧《玉堂春》,剧中伽利略用皮黄唱腔向物理天文倾诉衷情。该剧虽是传统戏曲和科学史的“混搭”,唱腔、伴奏、表演却完全依照戏曲的传统,剧情中的调侃成分和历史事实也一目了然。很快网民又发现了很多类似的作品:豫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京剧《哈利·波特》、黄梅戏《无事生非》等。剧种上既有京剧也有地方戏曲;创作主体既有专业院团,也有票友、戏迷;题材既有对莎士比亚、雨果等外国经典作家代表作的改编移植,也有以外国故事内容为题材的编创。对于这类传统戏曲外国戏,人们评价褒贬不一:有人嗤之以鼻,认为它们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亵渎;有人击掌叫好,认为它们显示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强大包容能力,是对传统戏曲的创新性传承。 ????对于上述现象和观点,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02 写作思路 批判:混搭之风不可取,亵渎文化要批判。批判“混搭”行为的危害性。这种行为看似新奇有趣,但实际上是不伦不类,既不能很好地继承传统文化,也不能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在此基础上,升华到亵渎文化的高度,进一步批判。 支持:传统文化有容乃大,创新传承值得点赞中华文化向来是包容的文化,京剧本来就是多种地方戏曲融合创新发展的产物。现如今,京剧吸收西方人物及故事,是兼容并包的体现,更是有效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辩证分析:创新不是“混搭”,传承需要“有道”。肯定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西方内容的创新意识,但也要防止为混搭而传混搭,为创新而瞎创新的跟风。同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要坚守相应的原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非不加辨别地创新。 03 满分作文 中西交融促传承,创新发展需守矩 近日,京剧《三堂会审伽利略》走红网络,对于这种“传统戏曲外国戏”,人们褒贬不一:或曰中戏西化,亵渎传统;或曰创新转化,促进发展。我认为,在进行类似改编、传承传统文化时,我们应明确:中西交融促传承,创新发展需守矩。 传统文化本就兼收并蓄,故步自封只会限制发展。《管子》有言:“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故步自封,将与西方融合视为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不能兼收并蓄,再辉煌的文化最终都会因过时而被淘汰。清代四大徽班进京,兼收昆曲、秦腔的剧目、曲调和表演方式,博采众长,终成“国粹”京剧。无独有偶,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创造性地将国内革命题材与芭蕾舞融合,创造出了一部芭蕾舞剧史上的经典之作。戏剧的历史无不昭示着:只有不断交流互鉴,推陈出新,才能在历史潮流中勇立潮头。历史从不眷顾因循守旧者、满足现状者,机遇属于勇于创新者、永不自满者。 创新发展需有度,文化底蕴需坚守。创新性转化,创新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中华文化底蕴。一些“创新”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追求利益,肆意篡改、丑化传统文化,不仅未能推动文化发展,反而抹黑了传统文化。《迪奥与艺术》展出的“东方美”海报,以西方的刻板审美印象丑化亚裔。这种迎合,讨好了西方喜好,失去的是自我内涵。市场上一部分古装剧追求演员长相和影视特效,对剧本却没有精益求精,与展现古代故事、传承传统文化的初衷背道而驰。由此可见,在推动传统戏曲文化创新性发展时,应坚守中华文化底蕴,尊重传统文化,坚持以发扬传统文化为最终目的。 《人民日报》曾指出:唯创新者胜,唯创新者强。将西方故事写成中国戏剧剧本,既要善于创新,又要尊重传统;既要原汁原味,也要兼收并蓄。在《三堂会审伽利略》的唱词中,既保留了“重责四十,退堂听传”等中式传统,又创造性加入“何不画十字”等极富西方意味的台词;在豫刷《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演唱者口唱豫剧唱腔,却身着中世纪欧洲礼裙,让观众眼前一亮。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 汉唐积极促进中外交流互鉴,创造辉煌文明;明清严格施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步走向衰落。现在,在这个东西方交流频繁的时代,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要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兼收并蓄,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文明的优秀成果,守正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两个一百年新征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文档评论(0)

173****38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一线资深高中语文教师,十二年教学经验,语文教学组长,研究并擅长高中语文阅读和作文教学。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