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福州六中建筑职专校史简介 .pdf

岁月如歌--福州六中建筑职专校史简介 .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岁 月 如 歌 记福州第六中学、福州建筑工程职业中专学校建校 60 年 福州第六中学、福州建筑职业中专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 1947 年的林森县第 二中学。60 年来学校风雨兼程、艰苦创业,经过几代人的艰辛,走过了从无到 有、从小到大,享誉八闽、闻名全国的办学发展道路。60 年的办学经验,厚重 的人文精神和校园文化积淀,铸就了“厚德、博学、健体、强能”的校训和“团 结、活泼、勤奋、进取”的校风。这些都为学校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望历史,岁月如歌。 一、初创 披荆斩棘(1947 年-1954 年) 学校源于郭宅乡小学的办学基础。1946 年乡人为造就人才,请地方知名人 士林森县教育科长郭秉衷先生首倡 ,筹办初级中学。限于财力 ,郭求援于爱国 华侨郑格如女士、郭仁开先生,以及热心办教育的郭宅乡人郭孟嘉、郭兆钿等 , 大家共同集资 ,其中郑格如女士捐助尤为巨大。1947 年经林森县政府批准 ,成 立林森县第二中学 (初级),郭秉衷兼首任校长,校址设在郭宅乡圣王宫。当年 招收初一新生两个班 ,计80 多人,聘请教职工7 至8 人。 1949 年8 月福州解放 ,福州市人民政府于1950 年6 月9 日正式接管学校, 从此 6 月 9 日成为学校的校庆日。随后学校全面改组 ,校名也改为福州市立二 中。随学生数逐年增加 ,校舍已不能满足需要 ,1952 年经上级批准 ,学校在市 郊盖山区后坂乡的屿头山选址重建。卢文波、杨利春两同志担任基建委员会正 副主任 ,和校领导一起带领有关人员披荆斩棘 ,于一片荒芜中兴建起民主楼、 幸福楼、大礼堂和食堂。同年 9 月,学校定名为福州第六中学,魏德立担任校 1 / 7 长。1954 年新校舍基本建成,从此屿头山就与福州六中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长年书声琅琅,墨香不断。 二、发展 异军突起(1954 年-1966 年) 1954 年秋,学校升格为完全中学,增加了高中部,当年招收高一新生 100 人。1957 年,首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取得较好成绩,有40 人被各类大学录取, 打响了高考的第一炮。学校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全校师生也倍受鼓舞。 1958 年“大跃进”,全国开展起大炼钢铁运动。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一度受到 影响。但结束后,党支部书记陈道水、代校长苏野等校党政领导和全体教师争 分夺秒 ,狠抓教学,采取领导兼课、学生作业全批全改、教师分类指导学生等 措施 ,取得明显成效。那时办公楼夜晚灯光通明 ,教师备课、批阅作业常常到 深夜。民主楼西墙上书写的“勤奋读书”四个红色大字 ,激励着学生 ;“超福高、 赶三中”的口号,格外振奋人心;学生也普遍勤学好问 ,刻苦钻研。文革前六 中历届高考都取得较好的成绩,其中特别突出的是1959 年,该届毕业生 81 人 全部参加高考,被各类大学录取74 人,升学率达91.4% ,其中数学单科平均成 绩翻一番 ,最高者达到 100 分 (百分制)。事迹登上了当时的 《人民日报》和香 港《文汇报》。引起海内外的很大反响。数学教师林濂生受到连升三级工资的嘉 奖。 此时 ,学校在体育方面也有不菲的成绩。尤其在篮球、游泳等方面 ,1959 年组建的校学生男子篮球队 ,荣获福州市中学冠军 ,被选拔晋京参赛。 由于文革前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德智体全面 发展,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 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 ,历届毕业生中不乏考进国内名牌大学者。没能进入高一 级学校继续深造的学生,也都能愉快地顺应国家建设的需要 ,到农村、工厂、 2 / 7 部队去,在工作的岗位上提高自己和奉献力量,许多校友并因此创造了不平凡 的业绩。 三、文革 风雨兼程 (1966 年-1976 年) 1966 年 6 月的“文化大革命”如同狂风暴雨袭击了学校,仅几天时间,学 校就陷入了瘫痪。市委派来了工作队,领导学校的“文化大革命”,但不久又因 犯了执行“反动路线”的错误而撤走,教师、学生分成几大派,大字报、大辩 论不断。由于受“左”倾路线的影响,对这场自上而下发动起来的“革命”,开 始师生都还比较 “积极”,后来逐渐消沉厌倦,多数人离校回家。校园萧条破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于职业教育考试,学历提升。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2132030000054
认证主体社旗县清显文具店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45REK87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