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舞蹈对幼儿审美发展的影响.doc

幼儿舞蹈对幼儿审美发展的影响.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II 幼儿舞蹈对幼儿审美发展的影响 摘要 我国舞蹈艺术源远流长,不同民族间的舞蹈艺术显示了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怀,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内涵。这些年来,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教育的核心。 儿童舞蹈也成为审美能力教育的主要课程。 儿童舞既继承了民族文化,还能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独特审美风格的平台。在此,我们 认为儿童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构成了中国特色文化在地方社会,文化和民间习俗的互动下形成的。所以挖掘中国幼儿舞蹈的审美价值是非常有必要性的。 本文主要以幼儿舞蹈为出发点,从儿童塑造,理解能力,创造力和人格发展等行为分析舞蹈对儿童审美意识的影响。 关键词:幼儿舞蹈;幼儿;审美教育 目 录 TOC \o 1-3 \h \z \u 摘要 I 一、幼儿审美能力的特点 1 (一)幼儿审美活动具有自身特色 1 (二)幼儿的审美情绪体验层次较低,且不够稳定 1 (三)幼儿的审美想象活跃,但审美评价处于萌芽阶段,且水平较低 1 二、幼儿舞蹈的美育特征 2 (一)情感塑造 2 (二)人格的塑造 2 (三)形体气质的塑造 3 三、幼儿舞蹈教育对幼儿审美能力的作用 3 (一)舞蹈的造型美能够促进幼儿对造型的认知 3 (二)舞者的形体美能够促进幼儿对形体美的认知 4 1.舞蹈动作的节奏美对幼儿动作节奏认知能力的影响 4 2.舞蹈动作的动律美对儿对动作动律认知能力的影响 5 结语 5 参考文献 6 PAGE 4 一、幼儿审美能力的特点 (一)幼儿审美活动具有自身特色 幼儿与成人的审美活动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不过幼儿的审美观主要包括以下特征:第一,直观人生。幼儿在对世界认知时,主要就是靠第一印象,也就是直觉感。因为幼儿在认知、掌握或表达都是通过直觉进行认知世界。第二,感情性。由于幼儿的情感表达较为直接,所以和容易将自己的情感直接反映出来,对客观物体上释放简单的情感,这样一来,幼儿的情感释放是较为单一表达。第三,创造人生。幼儿自身的想象力是非常富有的,他们的情感表达都是以创造为主,并不受外界的相关因素。这种审美常常具有创造性。因为幼儿时期,他自身的成长阶段是特殊的,也就是说三岁定终身这样,人在接受教育的知识阶段,幼儿的感知能力,认知行为都会逐步的在未来生活中展现出来。这个阶段的幼儿能够根据对舞蹈的热爱以及学习,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的什么能力,陶冶情操,从而有效的促进幼儿正确的世界观以及价值理念。 (二)幼儿的审美情绪体验层次较低,且不够稳定 幼儿丰富的情感体验,为孩子美好的初步表现奠定了基础。通过相关研究发现,2岁的孩子能够观察到同情、美丽和其他情感。在学龄早期,因为生活经历和活动的扩展,孩子的情绪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有认知情感、社会情感、道德和美感等高层次的情感。对儿童审美情感体验的研究表明,3 - 5岁儿童的幸福感和其他审美情感体验的准确率较高,对悲伤情绪体验的判断较低。也就是说,3到5岁是一种积极的情绪,比如培养孩子的快乐。这是一个较为关键和快速成长的时期;研究还发现,男性儿童的审美情绪波动很大,但女性幼儿的审美情感相反,但即便如此,幼儿的审美情感体验依旧在“快乐”的低水平审美上,比如听到一个熟悉的音乐或歌曲感到快乐和兴奋。 (三)幼儿的审美想象活跃,但审美评价处于萌芽阶段,且水平较低 通过相关的研究表明,幼儿的审美观念会随着年纪增长而发生变化,而男性幼儿高于女性幼儿,也就是说,男性的审美思想比女性更加丰富。由于幼儿的审美评价能力较低,他们经常通过自身的审美价值,用好看、像不像或是好人、坏人来进行区分审美对象。他们用“好看”来评价审美对象的色彩。若他们总是以色彩鲜艳的行为来判断蓝花比红花好看,而幼儿的这种好看审美就是下一个审美的感受,但是并没有达到情感与心智的愉悦满足,这正反映了幼儿审美能力的局限。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幼儿一般会用“像不像”的标准进行审美评价,但是这种“像不像”又一般着眼于对象的外部形态和体系。如画画要画什么像什么,否则就是不美的。事实上,这种对客体外在形象的审美评价,与思维转换到具体形象是有关系的。在这个时期的儿童,经常只能依靠他们的眼睛进行直观的方式来观察,描绘对象,并且很难将客体的内在本质作为一个整体,更抽象的特征与意识。在对汉字的审美评价中,学龄前儿童经常使用“好坏人”的标准。若是一个孩子在看电视或故事书,他经常问:“这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样的问题。这样的评价标准在道德意义下并不是具体的审美,不过幼儿提出这样的问题,就表明年龄阶段的变化特征。对于幼儿而言,因为自身的心理发展不成熟,对事物的想法还是存在理解能力,对事物的观察、考虑问题都是通过外表特征进行的,因此,真善美的界限是有明确的

文档评论(0)

Tete文案工作室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文字工作十多年,所以专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