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南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卷附答案解析.docVIP

2024届南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卷附答案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4 届南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3年9月23日,钱塘江畔。杭州用一场以“潮起亚细亚”为总主题的盛大开幕式,为第19届亚洲运动 会()。这是一场()的文化盛宴。采集于良渚古城遗址的火种,历经一路传递,最终点燃主火炬, 恰似中华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文艺演出上篇《国风雅韵》尽展钱塘繁华、江南风韵,又巧妙地 与“亚运”谐音,透出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妙;开幕式上播放的短片《相约杭州》诗情画意,纵贯古今,勾 勒出古都杭州的隽美、活力与现代。 ,这是杭州人的浪漫,是今日中国的自信与从容。以体育促和平, 以体育促团结,以体育促包容,杭州亚运会必将成为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取材于新华社官方账号,“新华社体育”相关报道)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启航意味深长薪火相传 B. 启航意蕴悠长薪火相传 C. 起航意蕴悠长一脉相承 D. 起航意味深长一脉相承 2.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A. 开幕式用“活力浙江”之新向亚洲发出邀约,又以“诗画江南”之秀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B. 开幕式用“诗画江南”之新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又以“活力浙江”之秀向亚洲发出邀约。 C. 开幕式用“活力浙江”之秀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又以“诗画江南”之新向亚洲发出邀约。 D. 开幕式用“诗画江南”之秀向亚洲发出邀约,又以“活力浙江”之新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3. 下列与文段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杭州,古称临安、钱塘,是三吴地区的大都会,自古繁华。柳永的词作《望海潮》主要表现的就是 杭州的富庶与美丽。 B. 六艺经传,指《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经,指 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传,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C. 旧时夜间计时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 一更是17点至19点,二更是19点 至21 点……依次类推。 D.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 八个星区,是中国本土天文学创作,由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各七宿组成。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文化被称为礼乐文化,政治被称为礼乐政治。就中国古人对诗、礼、乐 的理解看,我们很难分清它到底是属于美学还是伦理学的问题。“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乐”却指 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也就是说,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或者美学与道德之间存在分界,但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其一体性要远远大于分离性。 但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与善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与善不可相互取代,另一方面则 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降,中国 儒家向未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所谓以美储善,就是通过美对善的渗透和包容, 使美成为道德的容器和存在境域。春秋时代,孔子对西周政治推崇备至, 一段时间梦不见周公就心怀惶 恐。但他在讲西周政治的特色时并没有讲到善或道心问题,而是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说明人文 性的美并不仅仅是为善的到来铺陈前奏,而是对至善之境具有整体的涵盖和弥漫性。中国传统儒家强调 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 有一体关系。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育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 状态就是美的状态,由此显现的形象的光辉就是崇高。 在中国古代,美一方面涵养道德,另一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问题,在国家层面 涉及“以美立国”问题, 一种美德共济、美善相乐的雅化国风正是借此得以形成。在美与德的关系上,中 国传统思想者之所以以美和艺术作为国家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原因无非在于美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者之所以持之以恒地对其人民进行诗教和乐教,“根本原因在于看到了美和艺术 对人性之善的发蒙、滋养和化育作用。从中国历史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 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借助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 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 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阿拉伯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好的 好的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