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烈度仪检定规程.pdf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震烈度仪检定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地震烈度仪加速度测量误差、高端截止频率、阻带衰减、幅值线性度、 横向灵敏度比等项目的首次检定、后续检定和使用中检查。 2 引用文件 本规程引用下列文件: JJF 1156—2006 振动冲击转速计量术语及定义 GB/T 19531.1—2004 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 第1部分:测震 GB/T 17742—2020 中国地震烈度表 DB/T 22—2020 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 地震仪 DB/T 59—2015 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 地震烈度仪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程;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程。 3 术语 3.1 地震烈度仪 seismic intensity instrument 监测地面振动并测算仪器地震烈度的专用仪器。 3.2 仪器地震烈度 instrumental seismic intensity 根据仪器观测记录得到的地面振动的强弱程度。 3.3 地震烈度速报 seismic intensity rapid reporting 由地震观测数据快速测定和报送仪器地震烈度的过程。 3.4 地震预警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地震发生后,对即将到来的破坏性地震动进行预测和警报。 3.5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GA ) 地震地质点运动加速度的最大绝对值。 3.6 地震动峰值速度 Peak Ground Velocity (PGV ) 地震地质点运动速度的最大绝对值。 3.7 混叠频率分量 Aliased Frequency Component (AFC ) 1 使用比输入信号最高频率分量的2倍低得多的采样速率对输入信号进行采样时,在 输出信号中产生的虚假频率分量。 4 概述 地震烈度仪(以下简称烈度仪)以地面振动加速度作为观测量,一般内置高灵敏度 3 分向微机电加速度计和数据采集器,可安装在地面和墙面使用,并通过网络传输安装 场地垂直(UD)、东西(EW)、北南(NS)三个方向的振动信号,多用于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 预警中。烈度仪输出的振动信号一般为数字量。 5 计量性能要 5.1 加速度最大允许误差:±5% (1 Hz~20 Hz )。 5.2 高端截止频率:应不小于 40 Hz 。 5.3 阻带衰减:应不小于46 dB 。 5.4 幅值线性度:应不大于 1%。 5.5 横向灵敏度比:应不大于 3% 。 -3 2 5.6 噪声:在 0.1 Hz~20 Hz 频率范围内的噪声有效值应不大于 10 m/s 。 6 通用技术要 6.1 外观要求 烈度仪上应标出型号、出厂编号和安装方向标识,壳体应无明显的机械损伤。 6.2 功能要求 2 2 烈度仪的测量范围应不小于(-19.6~19.6)m/s 或(-29.4~9.8 )m/s (仅适用于UD 方向),最大幅度的测试信号应该不小于该范围列出的最大值,负偏不超过5%认为合 格。烈度仪还应具有同时采集EW 、NS 、UD三个方向地振动加速度的能力,具备观测波 形数据记录和传输、地震事件检测和事件触发信息传输、卫星或网络授时、TCP/IP 网络 接入等功能,具备运行日志记录和参数设置、运行管理等功能。烈度仪内置的数据采集 器采样率应可设置为50 Hz、100 Hz、200 Hz 。 6.3 烈度测算要求 烈度仪应能够实现PGA 、PGV及仪器地震烈度的测算和传输。事件触发期间,在接 收到S波震相时或在地震事件结束时测算地震烈度,烈度偏差不超过0.2度。具备在事件 触发期间计算不同通道的拟加速度和拟速度反应值(PGA 值、PGV 值、PGD

文档评论(0)

176****99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来源网络,仅供交流与学习,请勿下载,如有侵犯版权,请私信删除!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