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xVIP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诗《题西林壁》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这一单元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主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 《题西林壁》是诗人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诗饱含哲理的诗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首绝句的长处在于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学会“题”“壁”“缘”字的写法。能借助注释,图片理解诗意。 2.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3.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4.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朗读古诗,并读出节奏和韵味。 2.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即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引导学生触类旁通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庐山瀑布图片。学生背《望庐山瀑布》。 2.师:这是李白笔下的庐山美景,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庐山的古诗。 3.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几天时间游览庐山,还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师板书,学生书空。强调“题”字写法。(出示图片,学生看图片质疑)学贵有疑,同学们看到这幅图片你有什么疑问?师介绍题壁诗,出示题壁诗图片。 走过名山大水,文人墨客留下了绝美的文笔,这已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同学们我们也要去游览祖国的壮美山河,但要注意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二、解诗题,知作者。 1.解诗题。(读诗先解题,谁来说一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题:书写,题写的意思。(板书:结合注释) 西林就是西林寺,在江西庐山。题目的意思是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2.知作者。(我们都知道这首诗是苏轼写的,关于苏轼你们知道些什么?)生介绍完,师指名读苏轼的简介。 三、初读古诗,感受庐山奇景。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通读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诗读为首,现在请大家自由将诗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自读—指名读—正音—齐读,评价。 2.再读古诗。(一首古诗只读准确、读通顺还不够,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现在大家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听的过程中画出节奏。)生读,听节奏。(注意韵脚要读饱满)评价。 四、精读古诗,感悟人生哲理。 师:谁来说说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苏轼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学生自由说感受,例如雄伟壮观、千姿百态等)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1.出示前两句诗,自由读。边读边思考: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看庐山的?请大家画出来。这6个字有什么特点?(三组反义词) 2.诗人从不同角度看到了什么景物?(山岭、山峰)出示山岭和山峰图片,让学生猜一猜哪个是山岭,哪个是山峰?眼前的山岭和山峰你能用上哪些词语来形容一下吗?(写一写:用两字或者四字词语形容,写在旁边。)板书:积累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积累批注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古诗。大家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词语写在岭和峰的旁边) 3.明诗意:你是如何理解前两句诗?(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同。)远近高低各不同,那各不同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出示图片让学生描述。 远看庐山(师):群山环绕,郁郁葱葱……(生) 走近庐山:奇峰罗列,怪石嶙峋…… 高处俯视:庐山云雾缭绕…… 抬头仰望:庐山高耸入云…… 4.师总结:同样的山,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景物却变化多端?(角度不同,景色不同)这就是诗人所说的“各不同”。 描述完总结,PPT出示诗句:教师引读以下内容。 5.师:在李白的眼中庐山是——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在白居易的眼中庐山是——-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眼中庐山是——生: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出示PPT师生对读) 6.师:能欣赏到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仅仅因为他站得角度不同吗? 预设:还缘于他连续细致地观察。(板书:细致观察)连续细致的观察就是我们本单元的一个语文学习要素。 7.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吗?(学生举例:可以回忆课文《画杨桃》《盲人摸象》(摸到腿就说是柱子,摸到耳朵就说是大蒲扇。)教师可引导学生全面评价一个同学,看到优点和缺点。) 8.小结: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可大文豪苏轼仅仅用了14个字,就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也不同。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

文档评论(0)

一品墨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