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核酸的生物合成.ppt

  1.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种PCR反应体系        10×扩增缓冲液   10ul        4种dNTP混合物   各200μmol/L        引物        各10~100pmol         模板DNA       0.1~2μg         Taq DNA聚合酶   2.5u         Mg2+       1.5mmol/L        加双或三蒸水至   100μl 本文档共72页;当前第31页;编辑于星期三\14点42分 94 ℃,预变性5分钟 94 ℃,变性1分钟 55 ℃,退火1分钟 72 ℃,延伸1分钟 最后一次72 ℃,延伸5分钟 30个循环 一种PCR反应程序设计 本文档共72页;当前第32页;编辑于星期三\14点42分 生物因素、物化因素均可导致DNA的损伤 1.?物理因素 ????紫外线、?电离辐射、αβγX-射线等 2.?化学因素 ?? 烷化剂、?碱基或核苷类似物、亚硝酸盐及亚硝 胺、?代谢活化化合物(苯并笓、黄曲霉毒素等) 以上物理及化学因素统称诱变剂。 3.??生物因素 ?DNA、RNA肿瘤病毒可插入基因组,引起突变。 ?复制时的碱基错配,互变异构、碱基脱氨、碱基丢失。 本文档共72页;当前第33页;编辑于星期三\14点42分 DNA的损伤修复 主要有五种修复系统: 错配复活(mismatch repair) 直接修复(direct repair) 切除修复(excision repair) 重组修复(recombination repair) 易错修复(error-prone repair) 本文档共72页;当前第34页;编辑于星期三\14点42分 错配复活 (Mismatch Repair) 原核细胞内存在Dam甲基化酶,能使5`GATC中A的N6位甲基化。 复制后DNA在短期内(数分钟)为半甲基化的GATC序列。 细胞错配系统能区别新链与旧链。 MutS二聚体与其识别结合,两向移动形成突环至GATC。 核酸内切酶(MutH)从未甲基化的GATC5’端开切,重新合成(DNA聚合酶) 本文档共72页;当前第35页;编辑于星期三\14点42分 本文档共72页;当前第36页;编辑于星期三\14点42分 直接修复(Direct Repair) 光复活酶可被可见光激活,分解UV照射形成的嘧啶二聚体。 O6-甲基鸟嘌呤甲基转移酶能去除O6上的甲基,恢复正常的鸟嘌呤。 UV 本文档共72页;当前第37页;编辑于星期三\14点42分 O6-甲基鸟嘌呤甲基转移酶去除O6上的甲基 本文档共72页;当前第38页;编辑于星期三\14点42分 切除修复(Excision Repair) 是细胞内最重要和有效的修复机制,主要由DNA-polⅠ和连接酶完成。 多种特异的核酸内切酶,识别DNA损伤部位,在其附近将DNA单链切开,再由外切酶将损伤链切除,由聚合酶以完整链为模板进行修复合成,最后有连接酶封口。 本文档共72页;当前第39页;编辑于星期三\14点42分 本文档共72页;当前第40页;编辑于星期三\14点42分 重组修复——稀释错误 此过程也叫复制后修复。 重组修复中原损伤没有除去,若干代后可逐渐稀释。 所需要的酶包括与重组及修复合成有关的酶。 本文档共72页;当前第41页;编辑于星期三\14点42分 易错修复(Error-Prone Repair) SOS反应:是细胞DNA受到损伤或复制系统受到抑制的紧急情况下,为求得生存而出现的应急效应。 紫外线照射过的E.Coli较未照射过的E.Coli,接受紫外线照射过的λ噬菌体感染时存活率高。 SOS反应诱导的修复系统包括避免差错修复(error free repair)和易产生差错修复. 本文档共72页;当前第42页;编辑于星期三\14点42分 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 以RNA为模板, 指导DNA合成的过程称为逆转录,由逆转录酶催化进行。 1964年Temin提出前病毒假设。 1970年Temin和Baltimore同时分别从(鸡)劳氏肉瘤病毒和小白鼠白血病病毒等致癌RNA病毒中分离出反转录酶 1975年,二人获得诺贝尔奖 本文档共72页;当前第43页;编辑于星期三\14点42分 RNA 模板 逆转录酶 DNA-RNA 杂化双链 RNA酶 单链DNA 逆转录酶 双链DNA 逆转录病毒的复制 本文档共72页;当前第44页;编辑于星期三\14点42分 逆转录酶的酶学性质 逆转录酶是多功能酶,兼有3种酶的活性: RNA指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风高云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