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教案1.docx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课百家争鸣 知识与能力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 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 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生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 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 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 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 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百家争鸣与儒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补充: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 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 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 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 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 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 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 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 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 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 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 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 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 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 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 “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 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 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 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 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明确: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 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间辩证关系 3、“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 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础。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 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 “礼”的学说 2、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 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 3、重创:秦朝,“焚书坑儒” 4、正统: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5、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6、理学: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逐渐吸纳 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7、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 新思想体系。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 的尊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 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 岁。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然而,孔子自小就 勤奋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 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 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 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 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 教育活动,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 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孔子和他的弟 子在一起》一图。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 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 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⑵思想 社会政治思想:“仁”和“礼

文档评论(0)

scj1122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66052137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