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控制源评定.docx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心理控制源评定 所谓心理控制,是指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积极, 愉快、主动地应付困难处境而同时另一些人则表现出消极态度的一种假想的内心状态。一个人出于个人的原因,不想办法改善令人不快的处境、在面临压力时不采取行动、不努力争取好的结果,这些正是该领域的研究者所感兴趣的间题。无论研究者的研究重心是放在个体自我评价的能力上,还是对付出努力与事情结局间因果联系的信念上,大家关心的焦点是面临挑战,为什么人们可能会对此采取行动,也可能会不采取行动。 “心理控制源”来自 Rotter 的社会学习理论(Rotter, Chanle&Phares,1972)。在该理论中心理控制源被认为是有关个人性格及/或行动与事件结局间关系的泛化性期待。对 有些人来说,事情结果被认为是与付出的努力息息相关的, 因此每当他们从事重要的工作时,他们会尽力发近自己的才 能。而在某些任人唯亲、贿赂公行、经济生活中存在不平等 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成功被视为是运气、与某位当道者攀上 关系的产物。如果社会环境完全由机遇左右,我们就很难把 对表现一结局间联系的看法归咎为人格向题了。但在那些限 制并不是那么普遍与明显的社会里,我们就可以将这样的因 果联系的看法视为人格特征或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 Seligman (1975)将外在控制定义结局不由个人努力决定的一种普遍信念。而内在控制则认为事情结局与个人努力相 一致。大量研究证实,外在控制与焦虑、抑郁情绪有关,外 在控制性强的人更难以应付紧张的生活环境。而一个内在控 制性强的人,较积极地追求有价值的目标、较多地投身社会 活动、求知欲强、有灵活性、更有主见、幸福感也较常见。 第一份评定心理控制源的量表于 1955 年在美国俄亥俄 州立大学由 Pherre 制成,在此基础上,著名的 Petter 氏量表也建立了。最初的量表在设计时为了照顾到不同的理论倾 向,往往包括了评定目的不同的好几个分量表,以求面面俱到,然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每一分量表中包含的条目太少, 根本不合用。 在心理控制源量表的建立中 Reid 及 Were (1974)设计的量表考虑到了自我调节的信念。Levenson (1973)在 Rotter 氏I-E 量表基础上所建立的量表,可被视为此后新发展量表的范本。针对不同领域、不同人群的心理控制源量表也相继间 世,如肥胖、精神卫生、饮酒,性功能,婚姻生活、儿童等, 都有了相应的量表。读者可以参照本章中所收录的量表,依据所要研究的特殊人群或特殊问题,设计自己的心理控制源评定量表。

文档评论(0)

hao18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武汉豪锦宏商务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20100MA4F3KHG8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