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河流地貌教学设计.docx

高中地理湘教版:河流地貌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附件1 冷水江市2022年教学比武教学设计表 参赛组别(学段): 高中 参赛学科:地理 编号: 教学设计标题:河流地貌的发育 学情分析 地貌是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与“地形 ”通用。地形主要以外部形态、海拔为指标,将地形划分为平原、丘陵、高原、山地和盆地,这是地貌的一种分类方式; 高中的学习会用到另一种分类,即根据主要外营力划分的“地表形态”如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黄土地貌,冰川地貌等; 外力作用是地质作用的主要类型之一,流水作用是十分普遍的外力作用,流水地貌是最常见的地貌之一,在高考中属于高频考点,考查地貌的成因,形成过程,变化发展,任何现代地貌,都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从学生层面看,对基本概念比较清楚,但对于地貌的发展过程,变化规律比较模糊,因此,必须加强直观教学,图文并茂,对地理要素进行综合思维。让学生开动脑筋,采用探究式教学为主,提高地理核心素养。 5、考查方式及内容:往往以具体的河流地貌为案例,考查河流地貌的形成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6、命题视角:以区域地貌的分布图来设题,多考查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流水地貌的关系。 二、核心素养 (一)、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分布图,分析比较典型的河流地貌发育特点,比较河流不同河段的地貌差异。 (二)、综合思维:结合具体的河流地貌分布图,分析其变化过程,说明不同的河流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特点。 (三)、人地协调观:分析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地貌的主要类型。 2、流水沉积地貌的主要类型。 3、流水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河流谷地的形成过程。 2、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河流侵蚀地貌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悬念) 在中美洲的洪都拉斯,有座大桥叫乔卢特卡大桥,由日本人设计建设,曾经引以为自豪,但不久之后让国人崩溃,在一次大水过后,桥梁扛住了洪水的肆虐,但成了一座无处可去的桥梁,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活动任务:根据情境,思考下列问题:(通过这情境,让学生回顾河流地貌知识,调动知识来解决问题) 思考:图片右侧的河谷地势平坦,农田、聚落集中;而左侧河岸较陡的原因是什么? 知识梳理,思维建模(梳理、回顾相关知识,可以参考相关资料自学完成任务) 一、流水侵蚀作用 1、类型:下切侵蚀、溯源侵蚀和 侵蚀。 2、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侵蚀类型 对河谷的影响 发生地区 形成的地貌 下切侵蚀 河床或沟床 发生在构造抬升的山区 河谷 溯源侵蚀 使沟谷或河流的长度不断_____ 在河流或沟谷底部地形变???????之处 瀑布位置的后退 侧向侵蚀 弯曲河段的凹岸??????????,凸岸______ 在山区使河谷??????????,在平原地区使河谷变_____ 曲流带、牛轭湖 3、不同季节侵蚀作用的差异 在河流的丰水期,河流径流量大,流速快,下切侵蚀作用 ,河床变 ;在河流的枯水期,河流径流量小,下切侵蚀作用 ,河床变 。 探究活动一: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通过图片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分别说出在三个不同阶段流水的作用过程。 时期或部位 作用过程 地貌类型 初期(1) 河谷不断加深,横剖 面形成“V”形谷 发育期(2) 河谷拓宽,出现连续 的河湾 成熟期(3) 河谷横剖面呈宽而 浅的槽形 规律总结(通过探究问题,让地理过程成为规律) 常见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 地貌 形成 “V”形谷(峡谷) 地壳上升、流水下切侵蚀而成 曲流(河曲) 发生在地势平缓、河床由松散堆积物构成的平原上;流速缓慢,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草场茂盛,草根固土作用较强 曲峡 在早期的古平原上,地势平坦,河流流速缓慢,侧蚀作用强,形成曲流;后来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时保留了原来的曲流形态 4、河谷的形成 探究活动二:探密青居镇(通过探究嘉陵江曲流的形式成过程和变化,掌握流水地貌的一般演变规律) 嘉陵江在这一河段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形状? 2、若在平原地区存在类似的自然曲流,河流未来将可能发生什么样的演变? 技能提升 :河流地貌图的判读 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多位于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以搬运为主,下游以堆积为主。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1)判断河流的上中下游 一般情况下,河流的上游支流汇入多,到中下游支流逐渐减少,且因地势变缓,流速逐渐减慢。如上图中A处河段为上游,B处河段为中游,C处河段为下

文档评论(0)

K12精品教育资源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