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展望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基本特点
建国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国初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是我国制造业形成比较独立完整体系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是我国制造业中以轻纺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迅猛发展期,带有比较明显的粗放性和文革后恢复性发展的色彩,这一阶段制造业的发展使我国基本上告别了工业产品短缺的时代;第三阶段自九十年代初开始,我国制造业在开放和竞争的环境中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的新时期,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上升,整体实力显著增强。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中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还比较明显。今后,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经过努力,我国有望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中心。 当前,我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竞争力不断提高。制造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并且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规模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调整其产业结构取得一定的成效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制造业仍是FDI的主要投资产业,近年其规模迅猛发展。但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迄今依然十分薄弱,对外技术依存度相对较高,生产成本与产品价格相对较高,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发展过快,劳动力素质总体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通过加大制造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增加制造业产品创新能力并且积极引进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节约型、集约型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劳动者的素质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制造业生产及出口均保持了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 1978--200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由1195亿元增长至约43848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11.92%,比全部工业年均增幅高0.45个百分点。其中,1978--1990年年均增长11.01%,高于全部工业1.27个百分点;1990--2003年年均增长12.78%,比全部工业低0.31个百分点。制造业生产迅速增长的同时,产品出口也保持了快速增长。1980--2003年,工业制成品出口由90.05亿美元增加到4035.6亿美元,年均增长17.98%。其中,1980--1990年年均增长17.77%,1990--2001年年均增长18.14%。 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37.4%,比1978年增加了4.43个百分点;制造业产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49.7%增加到2003年的92.1%,为国家换取了大量的外汇;我国财政收入的近一半来自于制造业;制造业吸收了大量城市就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2003年制造业从业人员高达8307万,吸收了约1/5的城镇就业人口和1/4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了我国沉重的就业压力。 (二)结构调整取得成效,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提高,部分传统产业比重持续下降 与1990年相比,2003年的制造业行业结构(规模以上口径)发生了很大变化。以产值比重衡量,1990年位居制造业前5位的行业为纺织、化工、黑色冶金、食品、非金属矿物,到2003年,前5位已变为通信电子、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黑色冶金、化工、电器机械。在基本对应的28个制造业大类行业中,13个行业的比重有所上升,15个行业比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上升行业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技术产业,包括通信电子、电气机械、仪器仪表、医药。其中,通信电子行业升幅最大,已由1990年占制造业的3.51%上升至2003年的12.44%,位次由第十位跃居第一;一类是经济发展中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直接相关的行业,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加工、文教体育用品制造、服装、皮革等。比重下降的行业多属于技术含量中等、传统色彩较多的投资类产业,如冶金、通用机械、专用设备、化工、纺织等,其中,纺织行业降幅最大,比重由13.76%下降到6.07%,位次由第一降至第六。纺织业的衰退昭示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转换的加速,同时也把如何以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这一严肃的课题摆在了国人面前。 (三)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比重进一步增加,珠江和长江三角洲的工业大省已成为国内制造业强劲增长的火车头 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东中西部制造业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东部地区的领先地位得到加强(见表1)。1990--2003年,我国东部地区制造业比重(规模以上口径产值)由63.27%增加到76.26%;而中、西部地区的比重分别由24.2%和12.53%下降到16.08%和7.66%。分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