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1年10月8日;§1. 概 述
§2. 预应力技术发展
§3. 体外预应力技术应用
§4. 结语;1.1 、预应力
1.2、 预应力结构
1.3、 预应力混凝土
1.4、 预应力分类;生活中的预应力。;在结构承受外荷载之前,预先对其在外荷载作用下的受拉区施加压应力,以改善结构使用的性能的结构型式称之为预应力结构。
如预应力砼就是其中应用最多的一种结构。;所谓预应力砼,就是事先人为地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中引入内部应力,而且其数值和分布有利于抵消使用荷载产生的应力,称其为预应力混凝土。
例如,对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的受拉区预先施加压应力,使之建立一种人为的应力状态,这种应力的大小和分布规律,能有利于抵消使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应力,因而使混凝土构件在使用荷载下允许出现拉应力而不致开裂,或推迟开裂,或者限制裂缝宽度大小。
; 下面以简支梁为例,进一步说明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概念。; 该矩形简支梁由均布荷载产生的跨中最大弯矩为M=qL2/8,跨中截面应力为; 一种方法是:先在截面重心处施加预压力,令Ny=6M/h.; 在预加力Ny和均布荷载q共同作用下,将该预加应力与均布荷载应力叠加,求得截面上、下缘的总应力为:; 另一种方法是:在距截面下缘h/3处(即偏心距e=h/6)处,施加预应力,令Ny=3M/h。; 在预加力Ny和均布荷载q共同作用下,将该预加应力与均布荷载应力叠加,求得截面上、下缘的总应力为:;; 预应力混凝土的优点:; 预应力混凝土的缺点:;1.3、预应力混凝土分类;全预应力混凝土;2、预应力技术的发展;(1)初期阶段
1886年前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工程师 P.H.Jackson 申请了在混凝土拱内张紧钢拉杆作楼板的专利
1988年,德国的C.E.W.Doehring 在混凝土楼板受荷前时拉力 的钢筋来加强混凝土的专利
1908年,美国的C.R.Steiner 提出了二次张拉的建议
1925年 内布拉斯加州的R.E.Dill 试用无粘结的做法;(2)工程实用阶段
法国的 弗莱西奈 E.Freyssinet 在 1928年考虑混凝土收缩和徐变产生的损失 ,提出预应力混凝土必须采用高强钢材和高强混凝土 ,这是预应力混凝土在理论上关键的突破
直到1939 年,E.Freyssinet 发明了短部锚固用的锥形契???,在工艺上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使预应力结构得到工程应用的真正推广
40 年代,弗莱西奈 E.Freyssinet 设计跨越法国马恩河 ,孔径为55 m 的 luzancy 桥,人们才接受预应力损失可以控制和计算的见解
;(3)迅速发展阶段
40年代 :大规模的预应力混凝土的推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西欧对工业 、交通 、城市建设急待恢复和重建 ,钢材供应十分紧张的情况下 ,原先钢结构的工程纷纷改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应用范围 ,也从桥梁 、工厂扩大到土木 、建筑工程的各个领域
1950年国际上成立了预应力混凝土协会 ( 简称为FIP )
1960年 ,预应力混凝土桥已经成为美国的标准做法
;(4)世界普及阶段
美国 :大规模的预应力混凝土的推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西欧对工业 、交通 、城市建设急待恢复和重建 ,钢材供应十分紧张的情况下 ,原先钢结构的工程纷纷改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应用范围 ,也从桥梁 、工厂扩大到土木 、建筑工程的各个领域
日本
德国
比利时
; (5)我国预应力的发展
50 、60 年代 :预制构件 ,3 - 6 米的楼板,吊车梁 , 大型屋面板,12 – 18 米的大梁 ,36米以内的屋架 等 - 提倡工业化施工
70 年代 ,北京 和江、浙 一带建了不少的升板结构 ,和少量的预应力框架结构
80 年代:由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推广,多、高层 大开间的预应力平板体系 ,大量地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桥梁、特种结构等大量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90年代 :高层房屋的楼板跨度大,大跨度桥梁的兴建,采用预应力
新世纪 :广泛应用阶段,体外预应力应用于桥梁新建及加固工程中。;3、体外预应力技术的应用;3.1、体外预应力概述;3.2、体外预应力的特点;体外预应力的缺点:
1、体外索布置在截面外,防腐、保护相对较困难,易受外界影响
2、锚固及转向区域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局部应力大,对锚固施工要求高
3、体外索张拉力较小,不能充分发挥体外索强度高的优点,对锚具及夹片的要求很高
4、体外预应力筋的变形和混凝土的变形不一致,容易造成预应力损失;3.3、体外预应力的组成;3.3.1.锚具;3.3.2.体外索;3.3.3.锚固块及转向块;3.3.4.减振装置;3.3.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