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和》教案_实用文档.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页码页码页/总合NUMPAGES总页数总页数页 《应和》教案 【赏析指导】 波德莱尔,被后人看作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应和》是他的代表作。这首诗集中阐发了象征主义诗歌的世界观,能够看作是理解象征主义的一把钥匙。 人和自然、世界的关系是什么,似乎是文学永远的话题。在象征主义者看来,自然不是一种僵死的存在,而是一个充满了灵性的世界,在万物之间、在人与自然之间、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在有形与无形之间,都充满了丰富的关系,正如此诗第一节所体现出的想像:“自然”的庙堂之中,每一根柱子都是“活的”,有生命的,它们用神秘的方式──“模糊隐约的语音”──相互沟通着,形成一座“象征的森林”。这座森林与弗罗斯特的“树林”不同,在其中穿行的人不是感觉到困惑,而是也参与柱子或树木之间的沟通,树木和人在相互凝望。实际上,“象征的森林”本身就是宇宙、人生的一个象征,在不同事物的相互响应中,所有的存在组成了一个和睦的整体,在人的感官、人的心里之中,就深深藏着这个“整体”的秩序和奥秘,即诗中所言:“正如悠长的回声遥遥地归并/归入一个幽黑而渊深的和协”。 象征也是一种创作的方法,这种创作方法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既然诸多自然事物之间存在着神秘的应和,那么诗人想像力的作用,就在于揭露那些隐藏的“应和”关系。因而,在象征主义诗人的笔下,各样感官、形象、词语,都发生了奇异的联系,能够相互转变、相互响应,平时语言、平时逻辑的无形桎梏随之被打破,在语言自由的跳跃、连结中,更多表达的可能性涌现出来。这种手法在《应和》中也获得了详细体现,特别是所谓的“通感”手法,诗人直接写出了它的含义:“香味,颜色和声音都相互响应”。嗅觉、视觉、听觉以致触觉,本来是不同的感官,感觉不同的刺激,但诗人也让它们发生了“响应”。 似乎为了展示“通感”手法的魅力,诗人在第三节也亲自实验了一下,在不同的感官之间架起桥梁,试着想像:为什么“香味”会“新鲜如儿童的肌肤”“轻柔如洞箫”“葱绿如草场”呢?这有违一般的常理,却扩充了我们经验的可能,颜色、触觉、气味与乐音,错综在一同,同时唤醒读者的各样感官。至此,诗人仿佛还没有尽兴,持续衬着出一个无限扩充的“香味世界”。许很多多的怪异的“香味”,都发出自己的声音,“歌唱性灵和官感的狂欢”。 这首诗只有十四行,却容量很大,不单形象地阐发了象征主义的理念,而且也提供了一个“通感”写作的典范。它就像一只化学烧瓶,让观点与经验、以及不同的感官,在其中强烈地发生“化合”作用。 【教学建议】 一、预习指导让学生课前阅读此诗,试着思考“应和”的含义。 二、作品解说1.给学生介绍诗人波德莱尔和他的诗集《恶之花》,重点解说在他笔下“恶之美”的含义和价值。2.联合诗作的第一、二两节,解说象征主义的世界观。3.联合诗作的第三、四两节,剖析“通感”的手法,列出诗人使用了哪些的比喻来形容“香味”。 三、扩展与比较1.此诗能够和兰波的《元音》一同解说,比较两首诗的相像性,议论“通感”的手法,在兰波的诗中怎样获得了进一步的使用。2.诗人采用“通感”的手法,目的在于在一般的语言惯例之外,激发新的表现力,能够让学生试着构想一些近似的诗句,传达一些独到的、新奇的个人感觉。34 2019-10-20 【赏析指导】 波德莱尔,被后人看作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应和》是他的代表作。这首诗集中阐发了象征主义诗歌的世界观,能够看作是理解象征主义的一把钥匙。 人和自然、世界的关系是什么,似乎是文学永远的话题。在象征主义者看来,自然不是一种僵死的存在,而是一个充满了灵性的世界,在万物之间、在人与自然之间、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在有形与无形之间,都充满了丰富的关系,正如此诗第一节所体现出的想像:“自然”的庙堂之中,每一根柱子都是“活的”,有生命的,它们用神秘的方式──“模糊隐约的语音”──相互沟通着,形成一座“象征的森林”。这座森林与弗罗斯特的“树林”不同,在其中穿行的人不是感觉到困惑,而是也参与柱子或树木之间的沟通,树木和人在相互凝望。实际上,“象征的森林”本身就是宇宙、人生的一个象征,在不同事物的相互响应中,所有的存在组成了一个和睦的整体,在人的感官、人的心里之中,就深深藏着这个“整体”的秩序和奥秘,即诗中所言:“正如悠长的回声遥遥地归并/归入一个幽黑而渊深的和协”。 象征也是一种创作的方法,这种创作方法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既然诸多自然事物之间存在着神秘的应和,那么诗人想像力的作用,就在于揭露那些隐藏的“应和”关系。因而,在象征主义诗人的笔下,各样感官、形象、词语,都发生了奇异的联系,能够相互转变、相互响应,平时语言、平时逻辑的无形桎梏随之被打破,在语言自由的跳跃、连结中,更多表达的可能性涌现出来。这种手法在《应和》中也获得了详细体现,特别是所谓的“通感”手法,诗人直接写出了它的含义:

文档评论(0)

158****32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