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导言.pptx

  1.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证思维方法,阐述内科所属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防调护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以中医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等生理病理学说为指导,注重传承古今中医经典名著、名医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系统反映辨证论治的特点,是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各学科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基础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内科学的进一步讲授和临床实习,才能被深入理解和掌握;临床各学科则必须以内科学作基础,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学科的特点和技能,从而更灵活地运用于临床,这就是内科学重要性之所在。 在源远流长的中医学发展进程中,内科学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整理,使内科学知识,包括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治疗学等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即中医内科学研究的范围很广。传统将其研究的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一般说来,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涉及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随着时代的前进、学术的发展、学科的分化,原来属于中医内科学范畴的外感病如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已另设专科,而部分急症则归入中医急诊学的范畴。本教材所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内伤杂病和部分外感病,即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疾病为主要研究和阐述对象,按其体系分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脑系病证、脾胃系病证、肝胆系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和肢体经络病证。 第二节中医内科学术发展源流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称“大方脉”,它是人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积累逐渐形成的。中医内科学在中医学中具有特殊地位,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如《山海经》中,有“风”“疟”“疫疾”“腹痛”等内科病证的名称和症状。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各行各业日趋专业化,内科学就逐渐从医疗实践中突出并独立出来。 《周礼·天官》记载了当时的宫廷医生已分有疾医、食医、疡医、兽医四种,其中疾医相当于最早的内科医师。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深入,内科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得到迅猛的发展,尤其是《黄帝内经》的问世,被视为战国以前医学知识的总结。 一、奠基时期 殷周之际出现的阴阳五行学说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学说,至春秋战国时代,则被广泛用于阐述和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并被中医学所采纳,以此探讨和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从而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也为中医学奠定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自战国至秦汉这一时期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时期。 《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及以前的医学成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总集,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该书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各81篇。 其基本理论可概括为:①强调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健康及疾病状态与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关系。②以气化论为基础,将阴阳五行学说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等各方面,摸索出人体疾病变化与治疗的大致规律。③重视脏腑、经络、气血理论,论述人身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④从正邪两方面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详细介绍了六淫、七情、饮食、劳伤等病因以及脏腑、气血、经络的病理变化规律。提出“病机十九条”,强调“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为后世医家完善病机理论奠定了基础。⑤论述望、闻、问、切四诊的诊断方法和具体内容。 ⑥确定治未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标本、正治反治、制方、饮食宜忌、精神治疗及针刺大法等。⑦提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等中医治疗原则。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已见理法方药的雏形,成为内科学理论的渊源。 另外,《黄帝内经》还记叙了二百多种内科病证,从病因、病理、病性转化及预后等方面做了简要的论述,有些病证还设专篇加以讨论,如“热论”“咳论”“痿论”“疟论”“痹论”等,为后世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与诊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东汉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建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较为系统的辨证论治体系,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分别讨论各经病证的特点和相应的治法方药,还阐述了各经病证的传变关系以及合病、并病或失治、误治引起的变证、坏证的辨证与治疗方法。《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以病证为专题、专篇加以论

文档评论(0)

卢老师2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文档需要修改请直接站内联系。专业医学课件制作,医学教案,教学设计制作,医学相关写作与发表。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0月13日上传了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