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整理).pptVIP

  1. 1、本文档共8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节 栓 塞 概念: 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堵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embolism),堵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 固体、气体、液体 本文档共89页;当前第62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15分 一、栓子运行的途径 ⒈来自右心及静脉系统的栓子→肺动脉系统栓塞。 ⒉来自左心及动脉系统的栓子→脑、脾、肾及下肢动脉栓塞。 ⒊来自门静脉系统(肠系膜静脉)栓子→肝内门静脉分支栓塞系统。 *⒋交叉栓塞⒌逆行栓塞 本文档共89页;当前第63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15分 本文档共89页;当前第30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15分 皮下淤斑 本文档共89页;当前第31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15分 本文档共89页;当前第32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15分 本文档共89页;当前第33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15分 第三节 血栓形成 概念:在活体的心脏、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某些有形成分凝集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凝血 抗凝 本文档共89页;当前第34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15分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血栓形成的三个条件: ⒈心、血管内膜受损: ⒉血流状态的改变: ⒊血液凝固性增高: 本文档共89页;当前第35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15分 1.心、血管内膜受损: 完整的内皮主要起抗凝血作用,当内膜受损时,可引起凝血: ①表面粗糙,有利于血小板沉积和粘附。 ②内皮受损脱落,暴露内皮下胶原,激活Ⅻ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Ⅻ ③内皮细胞受损,释放出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Ⅲ ④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激活血小板,形成血栓的起始点。 本文档共89页;当前第36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15分 Ⅷa因子甲血友 Ⅸ因子乙血友 本文档共89页;当前第37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15分 内皮损伤、血小板粘集示意图 本文档共89页;当前第38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15分 临床上血栓形成多见于: 心血管内膜炎症,如:动、静脉内膜炎、结节性多动脉炎。 风湿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等病变的心血管内膜上。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其溃疡处。 反复穿刺的血管。 本文档共89页;当前第39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15分 ⒉血流状态的改变: ⑴血流缓慢和涡流形成 血小板进入边流,与内膜接触 ⑵血流缓慢 粘集的血小板、形成的凝血因子不易被稀释和冲走。 静脉比动脉多见;下肢比上肢常见。 临床上,多见于血流缓慢下肢静脉、静脉曲张、动脉瘤、某些慢性心力衰竭长期卧床的人。 本文档共89页;当前第40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15分 ⒊血液凝固性增高: 主要指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增高。临床上可见于: ①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或产后等大量失血患者; ②某些恶性肿瘤、胎盘早剥患者, 吸烟、高脂饮食等。 上述三种条件在血栓的形成中可同时发挥作用,且相互影响或某一条件为主。 本文档共89页;当前第41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15分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 (一)血栓形成过程 血小板的黏附聚集是 血栓形成的起始环节。 本文档共89页;当前第42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15分 血栓形成过程示意图 本文档共89页;当前第43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15分 本文档共89页;当前第44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15分 (二)血栓的类型 1.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 (1)部位:血流速度较快的动脉内、心瓣膜和静脉血栓头部。 如:风湿性心内膜炎疣状赘生物,主要成分为血小板。 (2)特点: 眼观:灰白色,表面粗糙,质地坚实,与血管壁连接紧密。 镜下:血小板,少量纤维蛋白。(血小板血栓) 本文档共89页;当前第45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15分 本文档共89页;当前第46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15分 2.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 静脉延续性血栓的体部,也称血栓体。 (1)好发部位:血流缓慢、出现涡流的静脉内。 (2)特点:红白相间、层状 (3)形成过程: 血小板小梁→漩涡→红细胞血栓 混合血栓 本文档共89页;当前第47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15分 动脉内皮受损后,血小板聚集,红细胞黏附,形成混合血栓。 本文档共89页;当前第48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15分 静脉血栓 本文档共89页;当前第49页;编辑于星期三\8点1

文档评论(0)

Zhangqing099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