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说课稿.docx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说课稿.docx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与地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篇目是《我与地坛》,它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主要学习写景抒情散文,需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同时,本单元为散文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在初中散文学习的基础上对散文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并尝试文学写作。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应设置为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在本单元的前两篇散文中已学生已经学习了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因此,针对《我与地坛》这篇自读课文,我将重点培养学生把握核心内容(本文中的地坛、母亲和“我”),体会文章情感与主题的能力。 《我与地坛》(节选)这篇散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地坛以及作者在地坛中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写作者感受到母爱后对生存产生的更深层次的领悟。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艺术形式是借景抒情,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决定了这篇课文解读的核心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学习并借鉴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二、学情分析 (史铁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史铁生的一篇散文——《秋天的怀念》,对于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他对于母亲的忏悔与思念有过一定的了解。这将有助于学生在此基础上理解本文地坛和母亲对于“我“的意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散文)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思想主题比较容易理解的散文篇目,并且已经通过初中以及本单元前两篇散文的学习熟练地掌握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因此,在本文的学习中,写作手法将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关键在于“景物为什么能成为情感的依托?” 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可能会对于地坛为什么能给予作者生命启示产生疑惑,一方面是因为地坛地历史内涵与人文精神的丰富性,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人生体验与经历尚且不够丰富。因此可能会难以和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困难与亲情)但高一的学生正处于精彩且充满希望的人生阶段,他们可能会无法透彻的领悟本文中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遭受困难时的挣扎与转变以及最终所展现出的积极态度。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父母无声的关爱也缺少深刻的体会与感动,所以理解作者对于母亲的怀念与忏悔也有一定的难度,毕竟作者也是在母亲去世多年以后才猛然领悟母亲的不幸以及无声却炽热的爱。 三、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学情分析,我设置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 朗读文中对于地坛和母亲的描写以及“我”关于生死的思考等重点词句,体会本文沉静、绵密、睿智的语言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分析地坛和母亲给“我”的生存启迪,探究地坛、母亲和“我”之间的关系,感受作者内心世界的变化以及对于生命独到、深入的思考。 3.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品味文章语言,欣赏地坛衰败却不颓圮的景色之美以及母爱的炽热与无声,并通过分析作者的心路历程变化感受生命的顽强。 4.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并体悟作者面对困难的顽强、对于生命的热爱以及对母亲的忏悔与思念,形成如何勇敢地面对困难、珍爱亲情与生命的个人思考。 (希望在学习本文后,能够让学生在面对学习及生活中的困难时多一份勇气,并且细心地感受父母的关爱。因此,我将重难点设计为…) 四、教学重点 感受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理解“我”在地坛中对于生死抉择的冷静思考。 分析母亲形象,感受“我”对于母亲由无视到怀念与愧疚的情感变化。 (第一课时将通过朗读并分析关于地坛景物描写的句子以及作者的思考来完成教学重点1) 五、教学难点 1.理解“我”、地坛以及母亲三者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作者对于人的生命及其所受苦难的感悟,形成自己对于困难、生命以及亲情的思考。 (第一课时将从分析景物特点出发,分析作者心境变化,来突破理解地坛对于作者而言的意义这一难点)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皮亚杰提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我在导入环节希望以两个问题尽可能地引发学生对于史铁生及其人生经历的好奇,从而引出对于史铁生和地坛的介绍,为课文的分析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在课堂的初始环节先设置了两个学生学习过的两个知识——了解史铁生和地坛,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后期提出有关作者和地坛更具难度的内容做铺垫。 再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结构及内容,自然而然地将对于文本的分析划分为两个板块,然后正式进入第一课时主体内容——我与地坛的学习。 (三)新课研读 这一部分我的设计思路是以两条线索进行串联,线索1是分析地坛中的具体景物及三处景物特点的变化;线索2是感受作者心境的变化及理解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这两条线索一明一暗,相伴而生,分析的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线索1来梳理线索2,最终将再将两条线索合二为一,引导学生思考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