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节区病变演示.pptVIP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1页;编辑于星期三\22点51分 目录 1. 基底节结构 2. 维生素B1缺乏性脑病 3. 肝豆状核变性 6. 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 4. 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 5. 霉变甘蔗中毒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2页;编辑于星期三\22点51分 基底节 1.基底节又叫基底核,是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一些灰质团块,是组成锥体外系的主要结构。它主要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壳核和苍白球)、屏状核以及杏仁复合体。 ? 2. 基底节区,是影像学名词。包括:基底节及其周围白质、内囊。为一不太明确的区域。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3页;编辑于星期三\22点51分 病例1 患者女,5月,因“嗜睡、反应低下5月”来诊。 头颅CT: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4页;编辑于星期三\22点51分 维生素B1缺乏性脑病 婴儿维生素B1缺乏性脑病又称婴儿脑型脚气病。 病因:维生素B1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人体内不能合成,储备亦不丰富,主要依赖于从食物中摄取。本病多发生于城郊农村地区,居民习惯食用白米及淘洗米时反复搓洗,造成主要存在于大米外胚层的维生素B1大量流失,从而使母乳喂养的婴儿出现维生素B1缺失。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5页;编辑于星期三\22点51分 维生素B1缺乏性脑病 病理:双侧基底神经节区尾状核、豆状核壳及苍白球等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缺血缺氧,豆状核及尾状核神经细胞不同程度的水肿和(或)变性。 镜下:细胞核浓缩或肿胀淡染,结构不清,神经细胞数目减少,形成胶质细胞增生。局部可发生坏死软化,有的可有囊样空腔形成,可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6页;编辑于星期三\22点51分 维生素B1缺乏性脑病 CT表现:主要引起两侧基底神经节及丘脑对称性密度减低,其中以豆状核受累最多,并可同时累及尾状核头部、体部、内囊、外囊和脑室旁白质区。呈对称性“八”字低密度影。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7页;编辑于星期三\22点51分 病例2 患者男,10岁,因“四肢屈曲、震颤;食欲不振4年”来诊。 头颅CT: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8页;编辑于星期三\22点51分 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也称韦氏病(Wilson disease),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多见于少年或青年成人。是铜代谢障碍,铜在脑内的沉积引起神经系统的豆状核变性,特别是中三分之一有萎缩,有虫蚀样或囊样空腔形成。由于尾状核内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部分残存者也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尼氏体溶解,细胞固缩,大脑皮质萎缩变薄,神经元丧失,退变,邻近髓质软化或海绵状改变造成脑萎缩。由于Wilosn患者铜在肝内的储积,引起肝脏不同程度的坏死,随着病变的发展,后期出现肝硬化。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9页;编辑于星期三\22点51分 肝豆状核变性 临床症状: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10页;编辑于星期三\22点51分 CT表现: ①双侧豆状核区对称性弓形向外的带状低密度灶; ②双侧丘脑区对称性类圆形低密度灶; ③脑萎缩; ④尾状核低密度灶。 MRI表现:脑部有异常信号,其病变部位累及范围较对称和广泛,为豆状核、尾状核、丘脑、脑干、半卵圆区。病变信号:多呈斑片状,边界较清,信号均匀,T1WI呈等低信号,T2WI多呈高信号。 腹部B超:肝脏有异常回声,其病变部位左右叶均累及,表现为肝内大量弥漫性结节状异常回声,回声不均匀,边界不清。有不同程度的脾脏肿大。 肝豆状核变性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11页;编辑于星期三\22点51分 肝豆状核变性 图1 .颅脑CT见双侧豆状核区对称性弓形向外的带状低密度灶. 图2.颅脑CT见双侧豆状核区对称性类圆形低密度区.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12页;编辑于星期三\22点51分 肝豆状核变性 MRI表现: 脑部有异常信号,其病变部位累及范围较对称和广泛,为豆状核、尾状核、丘脑、脑干、半卵圆区。病变信号:多呈斑片状,边界较清,信号均匀,T1WI呈等低信号,T2WI多呈高信号。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13页;编辑于星期三\22点51分 病例3 患者女,3岁,因“精神发育障碍伴呼吸急促”来诊。 头颅CT: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14页;编辑于星期三\22点51分 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 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与硫胺先天性代谢紊乱有关,常见于婴幼儿,此病于1951年由Leigh首先报道,故又称Leigh综合征。 可能病因:病人的尿、脑脊液和血液中存在一种线粒体酶—硫胺焦磷酸三磷酸腺苷磷基转移酶(TPP-ATP磷基转移酶)的抑制物,此酶可以将焦磷酸硫胺转化为三磷酸硫胺,此抑制物的存在将导致脑内三磷酸硫胺缺乏,从而影响脑的能量代谢

文档评论(0)

Zhangqing099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