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绪论.docx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绪论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医学科学,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学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学的总称。 中医学发源于中国,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宝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经过历代传承并不断发展创新的,具有原创理论、独特思维和丰富实践的医学科学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全人类的健康保健和疾病防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发挥了促进作用。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注重吸收多学科先进的科技成果,促进学术发展与创新的综合性医学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以人-自然-社会心理为医学模式。人类的生存与生活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因此,中医学强调“以人为本”,不仅注重人的生物属性,尤为重视人的心理特征和社会属性,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主动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 现代,中医学原创的理论思维、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学术发展中不断得到传承和创新,现代化与国际化步伐加快,正在为造福全人类健康作出新的贡献。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象思维、系统思维和变易思维为主要思维模式,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藏象、经络和精气血津液神等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学术思想交流融合,科学技术相互促进,古代医家在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基础上,以气一元论、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为认识论,汲取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将零散的医疗经验整理归纳,使中医学理论体系逐步系统化、规范化,以阐释病因、发病和病机,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科学理论与医药实践的基础。 (1)社会文化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呈现“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形成了道、儒、阴阳、法、墨、兵等诸家。各种学术流派相继产生、学术争鸣与交流,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如中医学生命理论深受道家关于世界本原与生命起始认识的影响;医者修身与医德的形成深受儒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道德观念与进取精神的影响等。 (2)科学技术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地理、气象、历算、物候、农学、植物学、矿物学、冶炼、酿造等方面的诸多创新,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科学技术基础。如天文学的宇宙观为天地人相关整体医学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农业生产的进步促进了中药学的形成和发展,气象学、地理学的相关知识融入了中医学对生命活动、疾病认识的理论和实践。 (3)医药实践基础 人类自从有了生产活动,就开始了医疗活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有“癥”“疥”“蛊”“龋”等病名和“耳鸣”“下利”“不眠”等症状的记载,还出现了“疾目”“疾耳”“疾鼻”等以人体器官命名的病名。《殷墟书契》甲骨文“疾年”的记载,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明确记载疫病流行的最早资料。《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殷人疾病考》曾指出殷人所记录的疾病已有16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活动更加丰富,先秦文献《山海经》 中对疾病的记载增加到了38种,如“疽”“痹”“风”“瘕”“疫”“呕”“聋”“腹痛”“咽痛”等。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战国时期著作《五十二病方》以52种疾病进行分类,提及了103个病名。除此之外,《诗经》《尚书》《周易》等十三经文献中也有诸多的病证记载。可见,当时对疾病的认识已较为深入。 当时的医家们在医疗过程中逐步积累了药物学知识,《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药物就有植物、矿物和动物等不同种类,共有247种。《淮南子》《诗经》《山海经》等著作中也有丰富的药物学资料。在医疗过程中,医家们还创造了针砭、艾灸、醪醴等治疗方法。 从《周礼·天官冢宰第一》的记载可见,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初步的医学分科和专职从医人员。《左传》记载的医和、医缓即是当时著名医生。 这些丰富的医疗实践为中医学理论知识的总结归纳及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资料,奠定了基础。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哲学渊源,尤其是气、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并融入中医学,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赋予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说理工具。如气一元论的万物本原论思想,为中医学整体观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阴阳学说的辩证法思想、

文档评论(0)

卢老师2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文档需要修改请直接站内联系。专业医学课件制作,医学教案,教学设计制作,医学相关写作与发表。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0月13日上传了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