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阳信县玉米芯加工现状调查.docx

山东省阳信县玉米芯加工现状调查.docx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山东省阳信县玉米芯加工现状调查 山东省阳信县的许多农民在“浪费”中逐渐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全县有许多村庄和家庭,他们利用回收和利用报废的物资来致富。 “橡胶颗粒”加工 流坡坞镇周家村年销售橡胶颗粒15000吨, “小颗粒”不仅远销日本等国家, 而且还走进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场馆, 成为大型运动场建设的主要原料。 2001年10月, 该村村民周中房到北京运送废旧轮胎, 看到当地人将其加工成“橡胶颗粒”后, 每吨增值几百元。回来后, 周中房和村里的几个小青年商量后, 决定生产橡胶颗粒。在周中房的带动及村干部的鼓励下, 村里的十几位大户纷纷“改行”, 做起了“橡胶颗粒”加工生产。周家村的“橡胶颗粒”火了起来, 各加工户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 产品供不应求, 销往北京等全国各大城市。产品广泛用于国内大城市的大型运动场、飞机场。周家村成了当地规模最大的“橡胶颗粒”加工基地, 提供就业岗位200个, 人均年收入1万元。为扩大知名度, 拓宽销路, 该村将橡胶颗粒的有关情况上了互联网, 周家村的“橡胶颗粒”声名大噪, 各地的订货者纷至沓来。 孙连立的“贝箱”加工 阳信县温店镇一带并不临海, 却成了有名的渔具加工基地。当地的王二官等村的群众用废旧塑料加工成扇贝盘、渔网、网箱、渔漂等渔具, 产品畅销到全国沿海地区。 温店渔具业的兴起, 缘自王二官村一名叫孙连立的农民。几年前, 孙连立在秦皇岛、青岛、烟台等沿海地区看到当地扇贝养殖业非常火, 而养扇贝用的网箱是用废旧塑料二次加工而成, 制作非常简单。他通过考察, 与当地养殖大户签订了加工合同。孙连立回到家乡投资创建通达塑料厂, 主要生产扇贝盘、渔网、网箱、渔漂等渔具, 产品始终供不应求。在他的带动下, 王二官村一带的扇贝盘、渔漂等渔具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一下上马了26家。目前, 该镇共上制盘设备37套, 制漂设备14套, 织网机7套。 玉米芯深加工 以前, 农民家中的玉米芯一般被当作烧柴或遗弃, 而现在, 小小的玉米芯摇身“变”糠醛, 做出了大文章。 阳信县源兴化工厂每年需要3万~4万吨玉米芯, 年生产糠醛3000吨。该企业不仅消化当地玉米芯, 而且临近河北的农民也把玉米芯送到厂里。在这里, 玉米芯经过加工, 生产出糠醛, 全部用于出口。“糠醛”是一种初级化工产品, 可以用来制树脂、杀虫农药、中药等, 它所需的主要原料就是玉米芯。玉米芯提炼出糠醛后, 产生了大量的糠醛渣, 糠醛渣经过晾晒之后可作为企业燃料用, 仅此一项, 每年就为该企业节约燃料费10万多元。糠醛渣还是栽培食用菌很好的填充料, 有营养还保湿。糠醛渣还是生物肥料。源兴化工厂在用糠醛渣满足自身热电生产的同时, 还与当地一农业企业签订了常年供应糠醛渣的销售合同。 阳信金缘纺化有限公司年生产5000吨糠醛, 同时还拥有年产蒸汽50万吨的大型全燃渣锅炉和与之相配套的年发电量2000万度的汽轮发电机组。该公司年消化玉米芯5万~6万吨。该公司对糠醛生产工艺及配套设施进行技术改造与创新, 2001年研制成功利用糠醛废渣作燃料的全燃渣蒸汽锅炉 (该技术已获国家专利) , 并利用燃渣锅炉生产的蒸汽, 配套汽轮发电机组, 实现了热电生产, 年发电量在2000万度左右, 实现了废渣资源化, 用电自给化和生产无污染化。 将玉米芯进行深加工, 使昔日的农业废弃物变成了可再生利用的重要原料, 也成了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渠道。在正常年景, 每公顷玉米可打150多袋玉米芯。按每袋1.7元计算, 全县农民可增收500万~600万元。 高效立体生态农业模式 水落坡乡吴坊村没有矿产, 没有森林, 资源匮乏。村里村外到处是牛粪、猪屎, 家家烧草做饭烟熏火燎。2006年, 该村20户村民建起了沼气池, 改了厨房、猪圈、厕所, 生活环境大变样。 在技术人员指导下, 该村群众将猪、牛、人粪引入沼气池中产生沼气, 然后用沼气照明烧饭, 用沼液养鱼、植桑养蚕, 形成了“猪—沼—鱼”、“猪—沼—蚕”的高效立体生态农业模式, 收入成倍增长, 生活一天比一天过得好。 据粗略估算, 吴家坊村20个沼气池, 每年每户节约能源支出800多元, 全村一年就节约资金1.6万元, 节约薪材2万多公斤。同时, 全村年出栏生猪1000多头, 利用沼渣种植桑树500多亩, 年收益每亩增加60多元。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