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湿论治伤寒.docx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湿论治伤寒 伤寒极端阶段通常持续高烧,肠出血和中毒性胃炎可见并发症,因此应立即进行治疗。但氟喹诺酮类不宜用于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 二、三代头孢价格昂贵, 氯霉素可抑制骨髓, 氨苄青霉素耐药严重, 故选用抗生素有时颇为困难。笔者在数年病房系统观察病情的基础上, 运用中医辨治, 配合西药对症治疗, 取得一定效果, 现将辨治要点作一介绍, 以资交流。 1 极期以热为主症 伤寒在中医属湿温, 伤寒初期, 虽有恶寒发热, 然为时不久, 即出现热势鸱张, 邪热缠绵, 故至极期, 常以持续高热为主症, 伴有纳差、腹胀、便秘或腹泻, 而斑疹、肠出血则已属罕见, 故病位多在气分。在极期, 多数病人以高热为主症, 故热重于湿证为最多。尚有较多病人, 胃肠道症状亦较显著, 舌边尖红、苔厚腻, 故湿热并重型亦不在少数。至于湿重于热型, 则多见于轻症伤寒。 2 清利兼施,清利兼施 湿热胶结, 如油入面, 故疾病缠绵难愈。所以湿热并重, 应注重分解湿热, 使湿去热孤, 则疾病随之消解。具体方法, 宜清利兼施, 笔者常用甘露消毒丹裁治。热重于湿, 仍不可早投苦寒重剂。热势虽盛, 毕竟夹杂湿邪, 过于寒凉不利于化湿, 亦不利于邪热向外透达。所以使用白虎重剂, 必以高热汗出, 津液欲伤, 湿将化燥为指征。通过清利兼施或清气辅以化湿, 使过高的体温及早降低, 莫使迁延过久, 以免邪气入营动血, 是治疗中关键的一环。 3 伤寒杆菌之特性 湿热相合, 本难分解, 若再加柔润之品, 必使病邪锢结难解, 愈治愈坏。但若热盛湿邪从阳化燥, 损伤阴津, 滋润仍属必需。湿温证湿在中焦, 故见食滞腹胀, 但此非腑实, 故不可妄下。若妄下损伤脾气, 湿邪乘虚内渍, 反为洞泄。现代医学认为, 伤寒杆菌侵犯肠壁, 故肠壁坏死溃疡, 泻下剂促使肠管蠕动过甚, 可增加肠出血、肠穿孔危险, 但笔者曾治一患者, 壮热数日, 腹坚满、大便秘结, 施以大承气汤1剂, 即获釜底抽薪之效。故只要掌握好适应症, 禁忌并非绝对。若痞满燥实坚五症悉备, 则非下之不可, 要知通腑本为泻热之良法, 贵在适宜。 4 肝神经并病—典型病例 张某某, 女, 33岁, 农民。发热1周, 伴腹泻1天, 于1997年9月7日入院。查体:T39.3℃, 巩膜不黄, 球结膜无充血, 浅表淋巴结未及, 皮肤无斑疹出血点, 心率86次/分, 律齐, 未闻及杂音, 双肺无殊, 肝肋下2指, 脾未及, 余无殊。血检:WBC3.5×109/L, W-LCR0.760, W-SCR 0.240;EOS 0/L;ESR 39mm/h;LPS-PHA 1∶320。诊见身热无汗, 颜面潮红, 头重如裹, 口干而苦, 不思饮水, 纳减脘闷, 便溏不爽。舌红、苔黄厚腻, 脉濡。证属邪在气分, 湿热并重, 用甘露消毒丹加减, 清化并进。方用黄芩、连翘、滑石 (包) 各15g, 菖蒲、藿香各12g, 通草、薄荷、川连、川朴各9g, 蔻仁6g。药进3剂, 配合物理降温、补液治疗。9月9日午体温开始下降, 并于夜间退至正常, 但仍有纳差, 脘闷, 舌红、苔灰腻, 脉濡, 继以芳化透邪, 兼清余热等调治, 至9月15日痊愈出院。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