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回忆我的母亲 第2课时 教案.doc

第7课 回忆我的母亲 第2课时 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回忆我的母亲 第2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母亲的形象特点。 2.学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写法;理解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体会其中深情。 3.联系生活,感受母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上节回顾】 1.讨论交流: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并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痛悼母亲逝世,总领全文,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2-13):文章的主体部分,详尽地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歌颂了母亲的美德。 第三部分(14-17):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表达了作者继续革命的决心。 【新课精讲】 第一部分(1) 品读第1段,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说说这一段在全文的作用。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 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内容上:点明写作的原因,抒发悲痛之情。 结构上:呼应题目,点明题旨,引出下文。 线索:“勤劳”总领全文,是全文叙事的线索。 第二部分(2-13) 1.你如何理解母亲溺婴的行为?是否太残忍? 被迫溺婴,实属无奈之举,母亲的心里一定充满了矛盾与哀伤,惨痛至极。 2.第4段“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中的“总是”一词说明了什么? “总是”说明天天如此,没有例外的时候,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突出“母亲是个好劳动”。 3.本文标题是《回忆我的母亲》,第5段内容是否偏离标题?请概述理由。 考点:分析某段内容是否离题 [答题思路] (1)定性:是(否)。 (2)概括段落内容。 (3)分析段落在表达情感、表现主旨、塑造人物等方面的作用。 (4)阐述段落与标题之间的联系。 注意:此类题一般回答“没有离题”“不偏题”,分析内容时一般考虑“衬托”“反衬”“侧面烘托”“突出”等作用。 3.本文标题是《回忆我的母亲》,第5段内容是否偏离标题?请概述理由。 不偏题。本段主要写“我”从小勤劳能干,懂事孝顺,这是母亲潜移默化影响“我”的结果,突出了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从侧面衬托了母亲的勤劳能干,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与标题紧密相连。 4.第6段中“看也不看、有铜钱那样厚、接着穿还穿不烂”写出了什么? 在家里生活物资极度匮乏、勉强能够活命的情况下,母亲依然把这个家的生计给维持下来了,并且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本段凸显了母亲的心灵手巧、聪慧能干、勤俭持家,也满含着作者的感激、赞美与敬爱。 5.品味第7段中“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挑水的挑水”一句的妙处。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具体描写一家人井然有序的劳动生活,说明了“我们”家“有规律有组织”,暗含了作者对母亲辛劳生活的敬佩和心疼。 6.第7段中写道:“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赞扬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优秀品质,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敬佩之情;在结构上,总结上文,导出后文的主线。 7.第8段中对1900年前后旱灾时的场面描写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农民的疾苦和社会的黑暗。“不得不”写出了当时农民被逼无奈的惨状。“穿得破破烂烂”“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语言虽朴素平实,叙事却有声有色。 8.如何理解“我”瞒着母亲去参加新军和同盟会? “瞒着”表现出“我”的矛盾心理。父母节衣缩食供自己读书,为的是“支撑门户”,而自己却弃家出走去追寻理想。“我”“瞒着”母亲是怕母亲不理解,更怕她为“我”担心。 9.赏析第12段中这两句中标红的字。 “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直抒胸臆:两个“永远”,感情浓烈,写出了母子之间不言而喻的一片深情。 “竟”表示出乎意料,表达了“我”的愧疚和遗憾,也寄托了“我”对母亲的怀念。 10.(第13段)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知识点睛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如有问题,请于后台留言联系上传者解决(加微信wkl436858),如文档无法编辑,课件中音视频无法播放等。如遇课件中视频无法播放,请留言或私信,一定予以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43101132000005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7月27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