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咬文嚼字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红楼梦》里的咬文嚼字 摘要:对于典籍的整本书阅读是不可以缺少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以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之法来深入《红楼梦》去探究一字一词的使用,或偶有套板之嫌,或惊世妙用之范,以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关键词:语言文字探究红楼梦炼字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说到: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改变的。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新课程新课标推行任务群学习,部编版教材在高一下学期的整本书阅读任务群中推荐的就是文学名著《红楼梦》,作为必修内容。与此同时作为必修内容的还有“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笔者今天就以朱光潜先生倡导的“咬文嚼字”精神,从语言探究的角度来切入《红楼梦》的学习,一见端倪。 1思乡之念 《红楼梦》第八十七回,写到黛玉勾起思乡之念,是这样写的:于是黛玉一面说着话儿,一面站在门口,又与四人殷勤了几句,便看着他们出院去了。进来坐着,看看已是林鸟归山,夕阳西坠。因史湘云说起南边的话,便想着:“父母若在,南边的景致,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桥,六朝遗迹。不少下人伏侍,诸事可以任意,言语亦可不避。香车画舫,红杏青帘,惟我独尊。今日寄人篱下,纵有许多照应,自己无处不要留心。不知前生作了什么罪孽,今生这样孤凄!真是李后主说的,‘此间日中只以眼泪洗面’矣!” 而第六十七回,面对宝钗送了她哥哥带回来的小礼物,林黛玉看见家乡之物,贩子触物伤情,“‘想起父母双,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那里有人也给我带些土物来?’想到这里,不觉的又伤起心来了。”仅三两笔,便使我们觉得黛玉之伤怀,合于情理。 一样是思乡,前后两段谁更合乎逻辑,谁更符合林黛玉的性情不必多言。第一段文字中大量的四字成语实在是馊文腐词,严重破坏了黛玉的形象。即便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文字还是颇有文采的。但黛玉如何会在伤感之时还文绉绉的念陈腐诗句,尤其是“香车画舫,红杏青帘,惟我独尊。”这样的话,哪里是黛玉随口说得出来的。 2刺心跺足 总是用同一个词语去描写同样类型的动作和情感,算的是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说的“套板反应”了,那就是安于套语滥调。很遗憾,在《红楼梦》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合适的表达。 八十一回,宝玉看见曹孟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首,不觉刺心。 八十二回,代儒老师叫宝玉读“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一章书,宝玉觉得这一章却有些刺心。 同一回,黛玉回房,“不禁想起日间老婆子的一番混话,甚是刺心”。 这几个情节,所遇所受的事情不尽相同,感觉亦不必一样,却统统用“刺心”来形容,实在欠妥。 一百一十三回,凤姐重病,用手向空乱抓,“贾琏也过来一瞧,把脚一跺道:若是这样,是要我的命了!”。 同回,宝玉去找紫鹃,紫鹃伤感哭泣,宝玉“便急的跺脚道:这是怎么说!……”一百一十五回,王夫人因为惜春决意出家,告诉贾政,“贾政叹气跺脚”。一百一十九回,贾环要把巧儿骗去嫁给藩王,差贾芸去做说客,事败回来,贾芸慌忙跺足道:了不得,了不得! 一般来说,本是情急、发怒或惶乱之时,“跺脚”叹怨的,是小姐、太太的动作,不大会是大男人的常有反应。但所选语段无论是哪个男人,都是跺脚,尤其是贾政这样的一家之主,一直道貌岸然,又如何会“跺脚”呢。 那男人类似的动作怎么描述呢? 曹雪芹在二十八回、三十九回、六十六回、七十九回都用的是“跌足”。就是宝玉面对烧坏了的孔雀裘,也是“进门就瞎声顿脚”。第十九回描写宝玉发现茗烟与小丫鬟偷情时用的是“跺脚”,那时的宝玉还是十二三岁的孩子,用的还算恰当。而第八十回写薛蟠跺脚,是因为他老婆小妾大哭大闹,并且和他母亲骂吵,怕街坊邻里知道,不敢声张之下跺脚就合适了。且“跺脚”也是符合薛蟠这样专于同性恋行为放荡不检点的人物形象。 “惟陈言之务去”,在文字运用中,雷同历来是大忌,因为无论原来有多好,用滥了都会失去光彩和作用的。一人在不同情境下近似的动作情感也理应采用不一样的词语,更何况是不同的人相似的动作情感竟然用同一个词语,如此语言运用实乃遗憾所在。 3一个“猴”字的不同表现 那是不是在一个人身上就不可以用同一个字来描述动作情感呢?当然不是,这要考验的就是作者的手笔了。曹雪芹当做有得意之作,比如贾宝玉之于“猴”,就展现了不同的风采。 第十四回,宝玉听说,便猴向凤姐身上……凤姐道:我法的身上生疼,还搁的住你这么揉搓。一个“猴”字就把两人当时的情态展现活灵活现,难得的是“猴”的动作不失直接呈现的,而是借凤姐之口说出来的。 这是在凤姐身上,换做鸳鸯,宝玉的“猴”又有不同表现。第二十四回,宝玉见到鸳鸯,把脸凑到她的脖项上,闻那香气,不住用手摩挲,其白腻不在袭人之下,便“猴上身来,涎着脸笑道:好姐姐,把你嘴上的胭脂赏给我吃了罢!”一面说,一面扭股糖似的粘在身上。这次不是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