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花鸟画的寓意和象征.docxVIP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花鸟画的寓意和象征 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有一首诗《梅在天上》,这可能是梅花和文学艺术的初步记载。(p338) 在中国画领域, 画梅始于何时, 现已无从考证。据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 南朝梁张僧繇曾画过《咏梅图》, 这也许是古代画家画梅的最早记录。后有宋代的《宣和画谱》《图画见闻志》记载晚唐画家边鸾画有《梅花脊鸟令鸟图》, 腾昌礻右有《梅花鹅图》等。五代时期画梅的作品日益增多起来, 同时已经有梅花谱出现, 开始对画梅技法进行理论总结, 这些技法经过历代画家的发展创新之后逐渐完备。 宋代以降, 画梅风气日渐浓厚, 姿彩纷呈。赵佶《腊梅山禽图》画双鸟栖枝, 嫩蕊摇黄、凝脂欲滴, 具有典型的皇家色彩。宫廷画家马麟的《层叠冰绡图》更是中国古典“折枝花”的精品。在画的右侧探出两三枝春梅, 勾勒精细, 又敷以浓重鲜丽的色彩;花白如雪片点点, 韵致别具。此画系绢本, 画上有宁宗皇后杨妹子的题诗, 体现了当时极受帝王贵族青睐的“宫梅”之“富丽珍奇”的审美特征。 历史上最早以水墨作梅花的是北宋的释仲仁。仲仁号华光 (又为花光) , 他著有现存最早的梅花画谱, 史称他画梅花能从其中悟得禅理。《图绘宝鉴》记载他:“以墨晕作梅, 如花影然, 别成一家。”(p340) 赵孟頫亦云:“世之论墨梅者, 皆以华光为称首。”(p340) 仲仁对水墨之妙, 尝作诗曰:“乃知淡墨妙, 不受胶粉残。”(p340) 由此采用新法, 创墨梅一体。尽管其所画墨梅早已无存, 我们仍可以从南宋画家赵孟坚的“逃禅祖花光, 得其韵度之清丽”(p340) 中品悟这位华光长老之墨梅风韵。 得仲仁遗韵并将墨梅技法发扬光大的当推南宋扬无咎, 字补之, 号逃禅老人。他创用圈法画梅花, 丰富了画梅技法。他的代表作品有《四梅花图》, 分别画花苞、欲开、盛开、将残四时梅花, 花朵系白描圈线不加晕染, 用笔轻快洗炼, 疏花瘦枝, 韵致高远, 与当时画院中盛行的富丽华贵的“宫梅”不同, 极具“荒寒清绝”之趣。扬补之的墨梅, 当时已极负盛名, 刘克庄曾记:“其墨梅擅天下, 身后寸纸片金。”(p341) 但扬补之为人耿直, 并不为朝廷重视。传说高宗皇帝见此画因不满其“逸气”而鄙之“村梅”, 扬补之则索性自题“敕奉村梅”,(p341) 表现了画家不卑不亢的人格气度和特立独行的艺术追求。这种在绘画中表现出来的所谓以“清高”“野逸”为独特标志的审美情趣, 在两宋, 尤其是南宋之后形成一股势力强大的艺术思潮, 代表了当时文人士夫绘画的独特体系和审美品格。 元代的蒙古统治者取消了画院制度, 文人墨客多擅墨戏, 逸笔草草, 借笔墨遣性抒怀, 托物言志, 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题材的文人画发展起来, 其中画梅成就最高的为王冕。王冕自号梅花屋主, 曾作《梅先生传》《梅谱》。他承扬补之一路, 以铁线钩圈;又于疏梅之外, 别创密梅一体, 变宋人稀疏冷瘦之习而为繁花密蕊, 给人浓郁热烈、蓬勃向上之感。《图绘宝鉴》云其“千蕊万花, 别成一家。”(p345) 明顾瑛亦云:“以胭脂作没骨体, 自元章始。”(p338) 红梅虽不始于王冕, 然其用朱色点梅的没骨画法, 独创一格, 对后世影响很大。王冕的传世名作《墨梅图》用水墨作点染, 浓淡相宜、气韵生动。他的题画诗更是千古流传——“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p219) 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梅花的清寂傲骨, 更以梅明志、借物咏怀, 寄托内心那种文人雅士特有的孤高傲岸、不向统治者屈服的襟怀。 入明以来, 画梅名家辈出, 如刘世儒、陈继儒、陈淳等, 其中的佼佼者为陈录。陈继儒有“写梅取骨, 写兰取姿, 写竹直以气盛”(p347) 之经验总结;徐渭有“从来不见梅花谱, 信手掂来便有神”(p348) 之浪漫情怀。陈录与同时代的王谦齐名, 但笔力过之。陈录画梅致力于表现梅花清逸冷艳的仪态, 如万玉迎风。今存《玉兔争辉图》, 写梅林一角, 繁花密蕊, 璀璨绚烂。另一传世佳品《梅花图轴》绘老梅一株, 以苍润的笔墨画出, 颇具质感。在“几”字形构图的屈曲变化中, 抽发几枝嫩条, 生机无限。枝桠线条有力, 曲似弯弓, 劲梢直冲云天, 既丰富着画面运动的节奏变化, 又尽显梅之生气。 清代擅画梅者亦不乏其人, 其中以扬州画派最为称著。汪士慎之梅花清淡秀逸, 于萧疏中透出一股冷峻之气;李方膺于“触目横斜千万朵, 赏心只有三两枝”(p349) 中对梅花进行高度概括的艺术处理;金农博学多才, 终生布衣, 师法宋元又不拘于古人, 独辟蹊径, 所画梅花古拙纯真, 于平淡中富新意, 超凡绝尘, 读之如对旧时朗月, 代表作《梅花图轴》所绘天空如洗、繁花如簇, 恰似万玉满纸, 老干以淡墨润笔画出, 顿挫有如篆法;花朵细枝用笔俊秀, 极其稚拙清绝。清末至近代,

文档评论(0)

176****27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