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何以成为人道心性本不二从《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篇论儒家性论之特征.docx

心性何以成为人道心性本不二从《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篇论儒家性论之特征.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性何以成为人道心性本不二从《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篇论儒家性论之特征 在儒家思想的传统中,“性”理论作为一个中心问题,一直影响着不同流派的哲学理论建设。在所谓儒家道统里,“性善论”作为一个基本共识又常常成为基础性命题。但上述问题之成立均与儒家性论之特征即“心性不二”有着本质关联。本文以《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简称《竹简》)篇作为文本,试做分析。 一 性以人性自命为中心的两种基本地位 在汉语语汇里,“性”之涵义,大抵如牟宗三所说,即指那自然而本然者言,即自然如此,本然如此之性向、性能、性好、质性或质地。分开讲,则可指生物本能、生理欲望等生命自然特征;或指刚柔、清浊、智愚等气性、才性的气禀之性;亦可指超越的义理当然之性,如道德生命、精神生命等[1-p169]。基于哲学史实,所谓“超越的义理当然之性”似还可进一步分为人天赋的内在超越的道德本性,如孟子所谓人内铄的仁义礼智等,和外在超越的形上之性,如宋明儒所谓的“天理”等;以及那即入世间而又超世间,体用不二之天赋流行之道德创生性,如天地之载物和化育之德等。当然,“动物性”,“物性”等词表明“性”同样适用于物;但正如“性”可拆为“心”和“生”,更根本的在于“道四述,唯人道为可道”(《竹简》),天性虽繁复,唯人性为可讨论,故本文言“性”,专指与人相关者。 若依上述划分,《性自命出》篇中“性”字当有二种涵义。1. 如“喜怒哀乐之气,性也。”,“好恶,性也……”,“凡有血气者,皆有喜有怒”等表明性乃人之生物本能及欲望,亦即,人之具有喜怒哀乐好恶等接物之情,皆因人乃血气抟成的天地生物,因而可以因面临不同的环境条件(势)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情绪和反应。在此涵义里,可以说性乃无善恶之人性自然。其虽然可以对不同的对象作出肯定(好、喜、乐等)或否定(恶、怒、哀等)之心理反应,但这种肯定并不必然为善,这种否定亦不必然为恶。正如《竹简》所云,善恶之判定乃属“心”之能力,而非“性”:“好恶,性也,所好所恶,物也。善不善,心也,所善所不善,势也。”2. 《性自命出》篇中还有另一些涉及“性”的字句:“爱类七,唯性爱为近仁。”“仁者,性之方也。”表明人性中尚有义理当然之规定。发自本性之爱乃最接近“仁”这一社会人群之义理准则;以及仁是人性之最高规定性。其中均蕴涵着“性”又有至善之义理规定一面。但上文言明善恶关涉于心。故而此处的问题是,“性自命出,命自天降”明确透露“性”乃天赋的人性本然属性,而“仁”这一人道或曰社会义理准则又是如何参与人性这一本然层面的?换言之,此处的问题是,人性何以为善?如上述,这实际上也关涉“心”的问题。 二 人化于物皆灭嘴唇 严格讲,上述“性”之第二类涵义属于“心”的问题。如上引文,性实际上指人本然具有的接物、应物之能,但对此接物、应物所发之情作出“中和”,“过”或“不及”之是非判定,则属心的能力。换言之,性提供(“提供”一词只是方便的权说,其实并无“提供”之动作)了人-物交流的活动机能,只有心具判断力,亦即对人性内在或外在情势做出判定。当然,这样讲并不就可以否定上面问题的合理性——人性何以为善?不论我们取仁为天赋流行之创生义或孝悌等之人伦义,仁乃善之最高规定性无疑。故而《竹简》中何以对“人性之爱”做出“仁”这一善性判断,或者直接判定仁是人性之准则,均只能指向唯一一个结论,即“性”中确有“善”之义。 本节的意旨是,欲分辨“性”之善恶,需引入“心”之概念,因为善恶之分辨关涉判断力,亦即心。 《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于物矣。人化物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此处知(智)应即指心,它表明心之两个功能:1.对性之感动于物做出反应,如好恶。(按,此处以好恶亦属心之能力,与《竹简》上引文形成对照,此待下文讨论。)2.这种反应能力既有诱于外物而随物逐物之危险,亦有对此进行反躬自省的能力;而且这种反省乃是性欲之发是否合乎天理的关键。此处还须注意两点,第一,以性讲心。上文言性乃具感动于物之机能,此处则以为是心。第二,提出心之判断力乃反省之判断力,即心对自身之外发(外发即形成“势”,亦即心与外物相作用之实践)有审察之能力。此二点暂存此。这段话引出的另一关键问题是:心之反省何以关乎天理?《乐记》的回答是,心若不对其感性活动(准确讲应是“性感”,亦即性感动于物之活动)进行反省、节制,则会使人化同于外物而纵欲。纵欲即不能节制之,亦即灭天理。 那么,纵欲何以即是灭天理?答曰:天生万物,各有其道,所谓“道四述。”比如水道,马道,人道等等。人若偏离人道,混同于物道,即是不守人道,即是灭天理。孟子曰:“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