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反向增长.docxVIP

中国三大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反向增长.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三大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反向增长 近年来,东、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发生了逆转增长,这进一步加剧了三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文章以工业化为分析起点, 通过引入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外贸依存度、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投资资金来源结构等变量, 从时间序列和时间横截面两个角度对三大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差异和经济开放度落差进行了比较分析, 进而初步探讨了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差异, 并对商业银行的区域业务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反向增长关系 2004年以来, 我国东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中西部地区, 而中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则连续多年保持高位运行。2004年以来, 东部地区的投资增速从25.7%下降到2007年的20.7%, 降幅为5%。相比之下, 中部地区的投资增速基本稳定在30%左右, 西部地区投资增速也保持在26%以上。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 近年来东部地区经济增速却远远快于中西部地区, 形成了三大地区投资与经济反向增长的独特现象。2003-2007年, 东部GDP年均增速为11.7%,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年均增速为9.9%, 较全国低近0.5%;西部地区年均增速为10.3%, 较全国低0.1%。 在反向增长关系中, 东部和中部的反向增长关系最为明显。需要特别指出, 中部地区的GDP增速已经连续多年低于西部和东部, 在2005年分别低于西部和东部1.5%和3.5%, 甚至出现“中部塌陷”危机的说法, 这也构成了2006年4月中央提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现实背景。 这种反向增长的现象, 导致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三大地区的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也进一步分化。1998年至2006年, 东部地区GDP占全国GDP总额的比重由55.96%上升到近59.56%, 上升了近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则由26.28%下降到23.28%;西部地区基本保持不变。以2002年三大地区GDP基期计算, 2006年东部GDP是2002年的1.96倍, 中部是1.90倍, 西部是1.91倍, 差距有所扩大。 针对近年来东、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反向增长的现象, 在迄今为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献中, 尚没有检索到类似的研究。因此, 深入探讨其中的内在机理对商业银行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区域信贷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大经济区的发展规模和经济拉动效应的特征存在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但它们在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的拉动效应并不相同。 第一, 三大地区工业化进程中存在巨大差异, 这种差异一方面导致了三大地区在投资重点和投资效率上的差别, 进而导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不同;另一方面, 工业化进程差异更加深化了三大经济区在消费结构上的差别, 使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不同。 第二, 由于工业化优势、区位优势和开放政策的先发优势, 东部地区在外贸依存度和吸引外资上具有显著优势, 其经济开放度大大高于中西部, 从而使出口对三大地区的经济拉动效应也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特征。 第三, 本文主要从固定资产投资来源构成的角度分析了三大地区之间的差异。 (一) 工业综合测度体系 工业化的本质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根据已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一般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等指标所构建的综合测度体系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标准, 其中, 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转换是判断工业化阶段的主要标志。本文采用经济发展水平 (以人均GDP表示) 和产业结构 (以三大产业比例表示) 等为主要指标, 对我国各地区所处的工业化阶段进行划分。 1. 均gdp的制定 自2000年以来, 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的相对差距虽然有所缩小, 但绝对差距继续扩大:2000年东部人均GDP是西部的2.57倍, 到2006年虽然缩小至2.52倍, 但绝对差距从2000年的7544元扩大至2006年的12318元;2000年中部人均GDP是西部的1.19倍, 到2006年缩小到1.18倍, 但绝对差距从2000年的926元增至2006年的1506元 (以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 。 分省看, 2006年, 全国前三位的上海、北京、天津的人均GDP均超过5000美元;东部地区除海南外, 其余各省的人均GDP都高于中西部地区 (内蒙除外) 。 2. 产业结构调整程度不高 2000-2006年, 全国的工业化年均增速4%, 但反映在三大经济板块中, 东部地区工业化年均增速是7%, 中西部只有2.75%左右。这表明, 近年来虽然落后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在不断推进, 但与先进地区的工业化水平的差距却在进一步扩

文档评论(0)

176****27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